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太虚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4:09:20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67页(926字)

在古代泛指虚无静寂、广漠无垠的宇宙空间。

如《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阔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大体都近于这个意思。

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则把太虚作为气存在的基本形态。

通过对太虚本性及其与万物关系的阐述,确立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从而太虚也就具有哲学范畴的含义。

作为哲学范畴太虚又称“虚空”,指充满宇宙空间的极细微的气,它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用感官直接感受,但具有动静、刚柔、广漠、深湛等性质,是真实的物质实体。

太虚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它聚合而成有形的气和万物,万物毁灭复归于太虚。太虚——气——物——太虚之间的无穷聚散转化,就是宇宙万物生化的基本过程。“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张载《正蒙·太和》)在这转化过程中,太虚是本体,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有形的气、物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是“客形”,最后要复归于太虚,整个世界统一于太虚之气。张载反复从多方面说明太虚虽然无形,却不是无,而是气的一种分散、不可见状态。

他指出人们通常只根据感性直观来判断有无,用眼睛看得见的气,就承认是有,看不见就以为是无,这是不正确的。他认为,世界凡可以描述的都是存在,凡是存在都有形象,有形象就是由气构成,就可以归结为太虚。

至于有形和无形,只是太虚聚散表现出的不同形态,就象冰与水之间的变化一样,只有隐显幽明之别,而无有无之分,不能把不可见的形态就说成无。因此他讲:“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明白“虚空”充满细微的气,也就没有无了,无只是气的不可见形态。这样就用太虚取代了精神本体无的地位,有力地从根本上驳斥了“以无为本”、“有生于无”、理生气等唯心主义观点,为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奠定了坚实基础。“太虚即气”的思想不但为以后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所吸收和发展,也被唯心主义哲学家所改造和吸收,可见影响之大。

但是,这种理论把太虚看作超越万物之上,与万物对立的一种特殊物质,就使太虚具有神秘性和唯心主义杂质,并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这是其局限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