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构造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283页(728字)
指原始地球在重力分异和化学分异作用下,由均匀的物质状态而分化为同心状的环圈构造。
包括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包括固体地球外表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固体地球内部的地壳、地幔和地核。
大气圈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
它的密度随距地表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气圈的上界难以确定,在16000公里的高空,仍有极稀薄的气体或基本粒子存在,向上逐渐过渡为宇宙空间。
大气圈自下而上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对流层(地面至8~18公里)、平流层(对流层顶至50~55公里)、中层(平流层顶至85公里)、暖层(中层顶至800公里)、散逸层(800公里以上)。水圈是由包围地球表层的水所构成的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水圈的质量约为1.41×1018吨,体积为1360×106立方公里,其中海水占97.2%。水圈中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不断进行着水分循环。
生物圈是地壳表层有机生命物质的圈层。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表层都有生物存在。
生物对这些圈层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状态都有深刻的影响。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两个明显不连续的界面而确定的。地壳是自地表至地下5~70公里深的固体外壳,有大陆壳与大洋壳之分,大陆壳的平均厚度为33公里,密度为2.7克/厘米3,大洋壳的平均厚度为7.3公里,密度为2.9克/厘米3。地幔是从地壳的底面至地下2898公里深处的圈层,以地下1000公里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密度为3.32克/厘米3~5.66克/厘米3。
地核是地下深2898公里至地心的圈层,又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密度为9.7~17.9克/厘米3。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目前尚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