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论与活动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493页(1086字)
关于地壳运动规律问题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固定论又称洋陆固定论,是19世纪末期由美国学者丹纳提出的,主要以传统的地槽——地台说为代表。固定论认为大洋和大陆的轮廓及其在地球上的空间位置是基本不变的,大陆从形成以来一直是大陆,现在的大陆是在原始陆核的周围,由于活动性较强的地壳逐渐硬化固结,不断“镶边式”地扩大而形成的。大洋从形成以来一直是大洋。固定论也承认地壳是运动的,但这种运动只能是地壳在“原地”垂直于地球表面的上升和下降,而不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这种运动并不能改变大洋和大陆的空间格局。活动论是由大陆漂移说开始的。活动论认为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是由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勇敢地向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洋陆固定论挑战。早在地理大发现时代,就曾有过大陆漂移的想法,弗兰西斯·培根就曾认为非洲西海岸线和南美东海岸线彼此吻合的事实,不可能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1800年着名的德国地理学家洪堡认为大西洋过去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河谷,两岸被大水隔开。20世纪初期,美国学者泰勒(Tayler,F.B.)和贝克(Bark,H.B.)也认为大陆是漂移的。泰勒认为喜马拉雅山及其附近的高原是欧亚大陆南移与印度半岛碰撞而形成的。贝克多次论证大西洋两岸山脉能够拼接是大陆飘移造成的。
魏格纳认为,目前世界上的所有大陆,在中生代(约2.7亿年前)以前是一个连接在一起的统一大陆,称为泛大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中生代以来,泛大陆开始分裂漂移,直漂到目前的位置。
他从地层、古生物、古气候和大地测量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大陆漂移说提出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少数学者热心支持,多数学者受传统地质观念的影响,激烈反对,到20世纪30年代,大陆漂移说几乎销声匿迹。
20世纪50年代,地球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际地球物理年的活动、对极地和海洋地质的考察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实际资料,说明了大陆漂移的事实,地球磁场的倒转更是洋陆固定论所无法解释的。霍尔姆斯(Holmes,A.)提出的地幔热对流理论,为大陆漂移的原动力提供了启示。
20世纪60年代是活动论飞速发展的时代,国际上地幔计划和海洋地质调查取得了很大进展,赫斯(Hess,H.H.)和迪兹(Dietz,R.S.)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威尔逊(Wilson,J.T.)提出了转换断层的概念。60年代末期,伊萨克斯和麦肯齐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说描绘了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生动图景。今天,活动论已被很多地质学家认为是代表当代地球科学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