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欧几何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502页(1347字)
相对欧几里德几何而言的另外一类几何。
有广义、狭义和通常意义3种不同的含义。广义是泛指一切与欧几里德几何不同的几何,狭义是指罗巴切夫斯基几何,通常意义是指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和黎曼几何。这里指的是通常意义的非欧几何。
非欧几何的产生与数学史上着名的“欧氏第五公设问题”密切相关。
欧氏第五公设是欧几里德《几何原本》5个公设中的最后一个,也即平行公理。其内容是: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构成的两个同侧内角之和小于两直角,那么,把这两条直线延长,一定在那两内角的一侧相交。
由于它不象《几何原本》中的前4个公设那样“不证自明”,因此引起许多数学家的怀疑,认为它是一条定理,可以给出数学证明。这就产生了“欧氏第五公设问题”。从公元前3世纪《几何原本》问世,到19世纪初非欧几何发现,历代许多数学家都尝试过第五公设的证明,但都归于失败。
长期的试证失败启示某些深有卓见的数学家去思索问题的反面-第五公设证明不可能问题。
19世纪初,德国的高斯、匈牙利的亚·鲍耶和俄国的罗巴切夫斯基,就是在尝试解决第五公设不可证的过程中,几乎同时发现非欧几何的。高斯生前没有公开发表自己的非欧几何研究成果,亚·鲍耶于1832年以他父亲的一本书的附录形式作了公开发表,罗巴切夫斯基在1826年2月23日于喀山大学物理一数学系最先公布了有关非欧几何的论文,这一天被公认为非欧几何的诞生日,这种非欧几何也就被称为罗巴切夫斯基几何。
1854年,德国的黎曼于哥廷根大学又提出了另外一种非欧几何,通常简称黎曼几何。由于非欧几何的命题与传统几何观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背离,难以使人置信,因而长期遭到学术界的怀疑和反对。直到1868年意大利数学家贝特拉米给出了非欧几何在欧氏空间曲面上的解释,非欧几何才开始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承认和深入研究。
非欧几何与欧氏几何的根本区别在于平行公理不同。欧氏几何的平行公理通常表述为第五公设的等价命题:过直线外一点,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不相交。罗氏几何的平行公理说的是:过直线外一点,至少可作两条直线与已知直线不相交。
而在黎氏几何中,任意两条直线必有唯一的交点。由于平行公理不同,因此凡是和平行公理有关的命题,在3种几何中就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欧氏几何中等于两直角,在罗氏几何中小于两直角,在黎氏几何中大于两直角。
非欧几何与欧氏几何有着统一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1)在欧氏几何空间可以找到非欧几何的“模型”,如拟球面模型,射影平面模型和圆内模型等;(2)曲率为K的定曲率曲面上的几何学,当K=0时是欧氏几何,当K<0时是罗氏几何,当K>0时是黎氏几何;(3)罗氏几何、黎曼几何和欧氏几何都是研究刚体变换下图形不变的性质的几何学;(4)罗氏几何、黎曼几何和欧氏几何都是射影几何的特例,统一在射影几何之中。非欧几何和欧氏几何一样,是对现实物理空间几何属性的近似描述,只不过欧氏几何适用于日常经验范围内的空间,而非欧几何则适用于巨大尺度的宇宙空间。
这已被现代物理学、宇宙学和天文观测所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