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560页(1269字)
近现代西方流传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的哲学流派之一,它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
在不同的时期,实证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大体说来,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实证主义,以孔德、斯宾塞和穆勒为代表;第二代实证主义,即马赫主义或经验批判主义,以马赫、阿芬那留斯等人为代表;第三代实证主义或新实证主义,以石里克、卡尔纳普、赖欣巴赫等人为代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证主义的理论观点有所不同。但是,它的中心论题始终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
各代实证主义都强调知识的经验或实证基础,主张用“科学的哲学”代替传统的哲学即“形而上学”。
第一代实证主义。
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其创始人是孔德。孔德最早提出了实证主义原则,这一原则为后来实证主义思潮各流派所坚持。
孔德要求从给定的东西、从事实,即从“实征的东西”(现象)出发,把给定的东西的本质问题即原因或本原问题当作无用的东西从哲学中排除出去。他宣称与传统哲学决裂。并建立起所谓的“科学的哲学”,这种哲学是实证科学的延续,是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结论;其任务是揭示各门具体科学的总联系;它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穆勒和斯宾塞接受了孔德的基本观点,同时掺杂了更多的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成分。
穆勒认为科学的任务就是研究意识这种事实,但意识就是逻辑借以提出本质事物的感觉及其联系。斯宾塞也要求从现象出发,并把一切科学归结为对这些现象的整理。到本世纪初,由于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革命,使得第一代实证主义的许多观点破产,因而它便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第二代实证主义。
作为第二代实证主义的马赫主义歪曲利用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来修改或发展实证主义哲学。
马赫主义者坚持实证主义原则,坚持把科学领域与哲学的形而上学领域分开,他们更加彻底地反对形而上学。如果说孔德等人主张从形而上学中拯救科学的话,马赫等人则认为必须从科学中清除一切“形而上学的虚构”。他们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建立一个作为各门科学总括的综合体系,而在于建立科学的认识论。他们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被孔德认为是形而上学味道太浓的认识论问题上,探讨认识和经验的本性、主体和客体、心和物的关系、感觉的要素等问题。马赫主义者同样宣称自己的哲学是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中立的”科学哲学。第三代实证主义或新实证主义,其基本派别是逻辑实证主义,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一直流传到当代。它抛弃了马赫主义哲学中的心理主义和生物主义,强调逻辑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它接受了关于逻辑和数学原理的先验分析性质的观点,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揭示现实的一般规律或物质意识关系一类的问题,而在于对科学语言作逻辑分析。
它把注意力集中在经验证实原则和意义标准问题,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能够为经验所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不能为经验证实的命题是无意义的,传统哲学所争论的问题都是无意义的问题,必须加以排斥。实证主义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并往往以赤裸裸的唯我论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