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592页(1045字)
爱因斯坦在本世纪初创立的理论。
包括两部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是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的。
当时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的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学杂志》上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理论。
从电磁波讯号在惯性坐标系的传播入手,建立两条基本原理,一个是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物理定律在一个相对作匀速运动的坐标系(惯性系)下具有协变性。另一个是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不变,即光速是一切物质运动速度的最大速度。在这两个基本修定下集中分析同时性概念,把时间和空间作统一的坐标表示,引进四维洛伦兹变换,得出时间间隔具有相对性的结论。根据洛伦兹变换,一个沿X方向以速度v运动的坐标系中,时间间隔△t′=;β=v/c它表明在运动坐标系中时间间隔变大了,是随坐标系的运动速度v的增大而变长,即时钟随坐标系速度的增加变慢了,过去一直认为“同时性”在任何惯性系下成立的结论不对了,应具有相对坐标系的意义。“同时性”只能在同一个坐标下发生的两件事才成立,而在相对运动的两个坐标下的两件事没有同时性。于是时间的绝对意义也不能成立,从而揭露了时间相对坐标系的本质,坐标系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表示图象,坐标系的运动表示物质的运动,因此爱因斯坦对同时性的新观点,揭示了二个新问题:第一是时间跟空间是不可分的,有联系的;第二是时间并不是绝对存在的,而是有依赖于物质运动的相对性。这就打破了自牛顿以来的旧时空观,即绝对的脱离物质运动的时空观,建立了一个新的相对物质运动的相对性时空观。
按照爱因斯坦的四度洛伦兹变换,一个运动的物体长度沿坐标系的运动方向发生收缩,即△L′=;β=v/c随坐标系运动速度加快而收缩。爱因斯坦关于时空结构的新观点,导致了经典物理规律的根本修正,一切经典物理规律都是在旧时空观下得到的,因此狭义相对论对时空结构上的新观点根本动摇了经典物理的基础,是物理学史的巨大变革。
但由于物质运动速度v<<c,物理定律的相对论修正一般很小。只有在v接近光速才有明显的相对论修正。
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仍然从标志时空结构图象的坐标系入手,在非惯性坐标系下检验物理定律,在非惯性坐标下,时空不再是欧几里得的平坦空间,而是一个弯曲的空间,弯曲空间的物质运动导致引力的产生,因此也称引力空间,他用黎曼几何这一数学工具,预言了光在引力场中不按直线传播,要弯曲。在1919年的日蚀观察中得到证实,当时引起全世界的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