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恒星的演化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5:36:16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662页(734字)

指恒星产生后的演化过程。

现代天体演化学揭示出恒星由星际弥漫物质的吸引和排斥的矛盾斗争产生后开始经历4个演化阶段:(1)幼年期,即引力收缩阶段,恒星的主要能源是收缩时释放的引力势能。这时恒星的能量从内部转移到外部。使温度上升,由于内部温度还不够高,表面温度也只有几百度,只能发射不可见的红外线和可见的红光,故又称主星序前的红外星阶段。这一阶段的长短主要与星体质量有关,质量大收缩快则短,否则反之。

太阳在这一阶段大约停留7500万年。(2)壮年期,即主序星阶段,因恒星不断收缩,引力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和热能,自转加速,温度不断升高,当恒星的中心温度上升到80万度时便开始了氢氘原子核聚变为氦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只有当中心温度达700万度时,质子——质子反应,碳氮循环反应开始进行,氢的聚变才成为恒星长期的主要能源。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外传播,辐射的压力顶住了恒星的自吸引,使恒星停止收缩成为比较稳定的主序星。太阳正处这一阶段。

(3)中年期,即红巨星阶段,由此开始称为主星序以后的演化。因中心处的氢核基本聚变完毕,能量释放大为减少。

这样就顶不住外层的重力收缩,于是吸引与排斥的平衡被破坏。吸引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开始收缩释放能量,使中心温度升高、外壳膨胀,成为体积大,密度小,发红光的红巨星。

新的热核反应开始。在1亿度高温时三个氦核就聚变为一个碳核,当温度达到30亿度以上时,产生的重元素将进行一系列的热核反应。大大改变着恒星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而步入临终期。(4)老年期,即致密星阶段,因内部温度极高,核能枯竭,造成巨大的气体压和辐射压,从而发生巨大爆炸,抛弃膨胀外壳,剩下一个致密内核,成为体积小、密度大的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