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位场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682页(1151字)
关于络合物结构的一种理论。
是范弗雷克(VanVleck)在1935年,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络合物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化合物,一部分是络离子,另一部分一般是配平电荷的阴离子或阳离子,例如在络合物[C0(NH3)6Cl3]中,[C0(NH3)6]3+是络离子,3个Cl-是其余的部分。
络离子是络合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溶液中可以独立自由活动,因此通常也把络离子称为络合物。
络离子的中央是一个过渡金属离子(或原子),称为络合物的核,其周围为若干个分子或离子所环绕,称它们为配位体。络离子一般具有对称性相当好的几何构型,如[Ni(CN)4]2-为平面正方形,[Zn(C1)4]2-为正四面体。由络离子所决定,络合物常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磁学性质和催化性能等。
络合物五彩缤纷,第一个络合物普鲁士兰KFeFe(CN)6就是作为颜料而被发现的,[Fe(H2O)6]2+呈绿色,C0C136NH3,为橙黄色,而C0Cl35NH3·H2O却为玫红色[Fe(H2O)6]2+有4个未成对电子,是高自旋络合物,而[Fe(CN)6]4-的磁矩为零,所有电子均已成对,是低自旋的。络合物在无机和有机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分析和分离技术中广泛地被应用,在生命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阐明大量络合物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是一个令人关心的问题。
1893年仅26岁的维尔纳(Werner)提出了络合物的配位学说,解释了大量的实验事实。1929年贝特(Bethe)和范弗雷克提出了简单晶体场理论。
30年代初鲍林(Pauling,L.)提出了络合物的价键理论,1935年范弗雷克把晶体场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配位场理论。中心离子或原子是络合物的核心,过渡金属原子有5个简并的d轨道,d轨道上的电子比较活泼,主要地决定着络合物的重要电磁性质。简单晶体场理论的基本模型是:中心离子处于配位场所形成的某种对称分布的静电场之中,中心离子与配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属于离子键或离子——偶极子作用。由于配位体场具有某一特定的对称性,命中心离子的简并d轨道能级发生了分裂,分裂值的大小决定着络合物的光谱和磁学等性质。配位场理论把分子轨道理论与晶体场理论结合起来,考虑中心离子和配位体间的轨道发生重叠,即考虑两者间的共价作用。按照配位体群的对称性,可以把中心离子和配位体的轨道分别加以分类,然后考虑相同对称性轨道间的相互作用。
应用群论的方法,可以把相互作用矩阵元的计算加以简化和标准化。我国学者唐敖庆、杨忠志也提出了配位场理论的一种系统的不可约张量方法,并出版了专着。
由于络合物在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配位场理论仍在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