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玻尔争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722页(1100字)
指爱因斯坦与玻尔在本世纪20-30年代中对微观粒子的量子现象解释上的着名争论。
本世纪初从量于论的提出到量子力学建立的前前后后几十年间,物理学家之间对微观粒子的量子现象解释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不仅在物理学史上,而且在整个自然科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当时几乎所有最优秀的物理学家都介入了,许多人是那时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
这足以说明争论的科学水平也是很高的。
玻尔和爱因斯坦都是当时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以他们二人为代表的争论影响很大,很有典型意义。他们的争论一方面是抒发他们在量子论研究方面的见解和成果,是学术探索性的;另一方面也露出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量子理论同经典物理的关系问题。爱因斯坦坚信一切物理现象,包括经典物理和量子理论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因果理论;在玻尔看来量子理论应当同经典物理观念决裂,二者是不可调和的。
他们争论的正式交锋,应当追溯到1920年关于对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的评价。玻尔在1920年4月的一次报告中提到:“我将不在这里讨论‘光量子假设’在干涉现象上所带来的众所周知的困难了,而辐射经典理论对于说明干涉却是这样合适”。这里爱因斯坦赞成光的波粒二象性统一,玻尔强调同经典观念决裂,二者对立的立场十分明显。在量子力学的解释上爱因斯坦赞成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观点,但应有一个统一的描述,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描述,认为人们实在应当对它(指量子力学)的成功感到羞愧,因为它是根据耶稣的信条“不可让你的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事而获得的”。
玻尔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主张量子力学的几率描述是同经典物理决裂的新理论,是十分恰当的。他们的争论在1927年公开的第五次索尔未会议上达到高峰,会议历时一周,就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描述是否完备展开激烈争论。
会上哥本哈根学派亮出自己对量子力学解释的全部观点,并作系统的论证,认为量子力学几率描述,对单粒子也成立,是完备的。
爱因斯坦认为单粒子几率描述同经典物理因果律矛盾,描述是不完备的,他设计有名的双缝理想实验,没被与会者接受,结果是哥本哈根学派取胜,但爱因斯坦并没有被说服。
直到1930年第六次索尔未会议争论仍在进行。1935年爱因斯坦提出E·P·R悖论,坚持认为量子力学描述不完备。爱因斯坦试图找出相对论和量子论统一描述理论,即物理学理论的大统一理论,耗掉了他的半生精力没有获得明显效果。量子力学描述的完备性问题,直到两位伟大物理学家相继去世,争论也没有结束。
事实上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争论至今也没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