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黎族大辞典

黎族的族源

书籍:中国黎族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0 22:26:35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山大学出版社《中国黎族大辞典》第413页(2152字)

黎族先民属于古代越族中的南越大支系。

其依据如下:

一、据史书考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族是夏禹的后代,传二十余世,到越王勾践时,国力渐强。

又再传六世,至越王无疆。与楚国争霸,被楚威王(公元前339——公元前329年)打败,越王无疆死,越国遂亡,人民流散。据余天炽《南越国小史》考证:“他们当中有的从陆路越过南岭进入两广,有的取水路,乘船飘到福建、台湾、海南和越南北部。”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也断言:海南岛的黎族就是“翦发文身之越人。”可见,在很早以前,甚至越国灭亡以前的远古时代,古代越族人民就陆续从海道进入海南岛,而成为黎族的远古祖先。

二、在语言方面,黎族明显地保留了古越语在语法方面多用倒装的痕迹。

近人罗香林在《古代越族方言考》中指出:“今日海南岛黎语……称‘肉’曰‘肉鸡’,称‘县前’曰‘前县’……是其例证。古代越族为黎人……之先民,其遗语之词句组织,亦似有此类倒置方法之痕迹。”

三、从生活习俗方面来看,古代越族与黎族也有极相似之处。如古代越族“文身断发”(《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而黎族的“男文臂腿,女文身面”(《定安县志》卷九)和古越人相同。

晋张华《博物志》云:“南越巢居”,清人张庆长写的《黎歧纪闻》说:黎人“居室形似履舟,编茅为之……屋内架木为栏,横铺竹木,上居男妇,下养鸡豚。”而解放前不久在五指山腹地僻远山区还保留着一种高架在木桩上的船形房子,离地约2公尺,上住人,下养畜。

这种房子就是张庆长所记述的那种房子,也是其他历史文献上所说的“巢居”和“高栏”遗俗。

汉书·郊祀志》提到“粤人信鬼,而以鸡卜”,《史记·孝武帝记》也有“越巫鸡卜”的记载,可见“鸡卜”是当时越族的一种占卜方法,这种占卜方法直至解放前在黎族中还完整地保存下来。

四、据出土文物考证。余天炽《南越国小史》称:“越人善铸铜鼓,凡是古代越族居住过的地方,几乎都有铜鼓出土。”据清道光《琼州府志》记载,原昌化县、感恩县在明清两代均有铜鼓出土。解放后,昌江县和陵水县都出土过铜鼓。乐东、白沙、琼中、保亭、通什等铜锣最多。可见,海南岛是古代越族的居住地。

从以上考证得知,黎族先民应属于古越族。但,古代越族较多,其究竟属于越族的哪一支系?《史记·南越尉佗传》说,当时的“南越”主要在今广东地区。

《南越国小史》中也指出:“越族居住的地区是十分广阔的。东越居住在今江苏、浙江,闽越居今福建,南越居今广东,西越居今广西,维越居今越南北部。”解放后所发掘的“海南岛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址,根据所表现的文化性质来看,它与广东大陆及东南沿海地区是同属一个文化系统的”,特别是与广东南部湛江专区及电白、高州等发现的原始文化更为近似。就是说,从文化遗址所表现的文化性质来看,海南岛与广东大陆是一个文化系统的,这与南越居住地区也相符合。

综上所述,海南岛黎族先民应属于古代越族中的南越大支系。基属于两广及福建等东南沿海过来。

关于黎族的起源问题,还有如下几种说法:

其一,有人认为黎族来源于南洋群岛(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古代民族。有人从303个黎族人体测量材料的分析比较中发现,有部分黎族在血统上与来人有密切关系,同时杂有少数南洋群岛各民族的成份。

这就提出了黎族来源的多源说,推论黎族中的一部分是在原始社会时期从海道进入海南岛的。德国人史图博在《海南岛民族志》一书中认为,黎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与印度尼西亚的古代马来人、印度支那大陆各民族有更显着的类似,是经过几次的民族迁徒浪潮,从南方进入海南岛的。

刘咸教授在《海南岛黎族起源之初步探讨》(《西南研究》1940年第一卷第一号)中,提出从黎族的文身、妇女服饰、口琴、织绣物品等方面所表现的特点,推断黎族的文化系统属于“太平洋四个文化区中的印度尼西亚区”,“与南洋群岛各民族所有者大同小异”,从而得出黎族源于南洋各民族的结论。

其二,有人根据古地理变迁及人类发展史逻辑做出假想,认为“海南岛文化之发端(黎族初民的移殖)至少可上溯到最后一次冰期的海退期间(包括最近三万—一万年)。”提出“海南初民移居的年代(至少在一万年前)及方式(由陆桥徒步迁来)的设想。”把黎族古代史上推至万年前。

其三,有人提出,远古时代交通工具困难,原始人不能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因而认为海南岛是人类发源之一,黎族先民是在这个岛上按人类发展规律进化而来,以后才陆续有古代越族人渡海上岛。但到现在为止,海南岛尚未发现原始人类化石,这种看法又值得怀疑。

以上三种说法,虽然都有一定理由,但证据不足,仍需进一步考证。

上一篇:黎语 下一篇:中国黎族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