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黎族大辞典

黎族的住宅特色

书籍:中国黎族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0 22:27:49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山大学出版社《中国黎族大辞典》第436页(3347字)

黎族人民的居民点黎语称为“抱”bhaus[bau3](侾黎“村”的音译),有的称为“番”faen[fa∶n1](杞黎“村”的音译)。

抱与抱之间,一般距离有1-3公里左右,住在山区的居民点,一般距离为3-5公里。其规模有30户、70-80户,甚至多达百户以上的,住在山区的约20户左右,个别可达到30户。

黎族人民喜欢选择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缓的坡地作为村落的地址。选址的原则是:靠近耕地;靠近河川、溪流;地势要高,地形有一定的坡度;地方要“干净”,即野兽要少;不要太靠近交通主干线。

其地质表层多为砂质粘土层,下面多为砂土砾石层,土质一般均属良好,承载能力可以满足建筑要求。

黎族的居民村落,多是被高大的阔叶林和灌木林围绕着。村落周围,翠竹环抱,树荫覆盖,其中往往还间杂着槟榔、椰子等棕榈科植物,有榕树、芒果、酸梅、荔枝眼、菠萝蜜、益智、胡椒、可可等树。因此在村落外边看不见居住房屋,而且富有亚热带的村落风光,是黎族同胞住地共通的景色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黎族人民一直居住在以茅草为盖,竹木为架,简陋的茅草房屋里,居住和卫生条件都很差。黎族同胞居住的房屋,愈接近汉族地区,受汉族影响也愈大。如外围地区的万宁、琼海、儋州、陵水、三亚等的黎族住宅,基本上已和汉族大同小异,五指山区的黎族,由于地理偏僻,交通闭塞,受汉族影响较少,仍保留了黎族原来住宅的特色。如白沙县一些村落直到解放后,还存留有架空的船形屋。

从有关文献资料来看,黎族住宅的演变是存在着一个不断受着汉族影响过程的。但是到目前为止,黎族地区还保留着黎族历史上住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住宅。

根据文献记载和解放后考古发掘,说明黎族人民在历史上曾经居住过一种原始时代的住宅——“干栏”式住房。它是黎族人民历史上曾普遍采用的住房形式。对此,我国古籍记载甚详。如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黎族“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宋人赵汝适在《诸蕃志·海南》条下记:“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宋人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志蛮》中记载:“为水栈居之,离地二三尺,下养豕之类”;明人黄佐在《广东通志》中称:“珠崖人皆巢居……今黎俗主木栏是也”;明人顾𡵚在《海槎余录》中提到黎族的“栏房”时云:“凡深黎村,男女众多,必伐长木,两头搭屋各数间,上复以草,中剖竹,下横上直,平铺如楼板,其下则虚焉。登涉必用梯,其俗呼曰:‘栏房’。”干栏又可称为“巢居”。这种古老的居住方式,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戴裔煊教授在《干栏——西南中国原始住宅研究》中说:干栏式住屋“曾是西南中国古代最流行的一种住宅,由于兼备避湿热瘴疠、防毒虫蚊蚋的功能,这种建筑广布于东南亚热带生物圈的古代民族之中,尤在岛屿类型的文化中分布密集。”黎族的祖先采用这种“干栏”式住宅,也是对海南岛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

古代,在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木料充足的情况下,黎族的先人居住的干栏,主要结构是木料结构,即楼板、周围墙壁都用木料制成,房顶所用的材料主要是茅草和树皮或竹片等。

由于古代木材丰足,干栏所用的木料十分厚实,所以干栏很结实、干燥、清洁,人兽杂物各有其处,居住起来舒服、方便。按照传统习惯,干栏房四周应是竹篱笆围墙,院里种果树、豆类、玉米等,确有一番田园景色。

但是,以后由于人口繁多,砍山种“山兰稻”的人多起来,森林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木料来源困难,干栏屋得不到很好的保养和维修;大概就在这个时候,干栏就被另一种住宅形式——船形屋所代替,而“干栏”本身也就在很久以前成为历史的遗迹了。

“船形屋”。

船形式住宅是黎族人民的传统住房,它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干栏”。清人张庆长在《黎屿纪闻》中记述船形屋从“干栏”演变过来的情况时说,干栏(黎族人民称干栏为“栏房”或“木栏”)有“高栏”和“低栏”之分,即有一种架空的高脚船形屋,离地约六尺,上面住人,下养牲畜;另一种架空的矮脚船形屋,离地一尺五左右,已经失去“下养牲畜”的作用。

他还说,船形屋“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或被以葵或藤叶,门倚脊而开,穴其旁以为牖。”在汉族“金字塔”形屋尚未传入黎族地区之前,船形屋曾是海南岛黎族人民的主要住房形式。由于这类房屋多呈斜向半架空或水平低架空状,故又可称之为干栏建筑的派生类型,是黎族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传统住宅类型。

船形屋的特点是,平面是纵长方形,整个屋子由前廊(敞开式)和居室两部分组成。整个屋顶起拱如船只形,以竹木构架,藤条捆扎,茅草盖顶,接到地面,屋内不隔间,对头开门,门上屋檐伸展,檐下为休息、置物的场所,一般不设窗户,据说开窗户会有“恶鬼”进入屋内,作祟人畜,引起疾病。所以整个房间阴暗、通风采光差。

总之,船形屋有防风避雨,冬暖夏凉,还略可兼顾通风的优点。从现代建筑学观点来看,船形屋以较轻的建材和相对坚固的力学结构见胜于其他形式的房屋,在有地震的海南岛,船形屋很有它的防震作用,对于海南岛这样一个湿热多雨、台风繁多、蚊蝇滋生的地方,船形屋无疑是一种巧妙的适应。目前,船形屋尚流行于白沙、昌江、东方、乐东、保亭和琼中等县的部分地区。

金字塔式茅屋。

它不是黎族原有的,而是黎族人民从汉族那里学来的。其优点是省工省料、通风采光好,易排水等,其特点是整个屋子呈长方形,屋顶用金字顶代替圆拱形的船形顶,屋檐较高,正门在屋前方。

有单间、双间、三间、四间和庭院式等多种,随居住者的经济状况、人口多寡和生产生活水平而定。

金字屋由前廊、生活室(也叫过厅或客厅)、卧室和厨房组成。入门后就是过厅,过厅两侧为卧室和厨房。房间以过厅最大,一般约为15平方米左右,卧室约10平方米左右,厨房约8平方米左右。过厅是生活起居的中心。在后墙正中多设有神台或神阁架,祀奉祖先,卧室内有木制或竹制睡床和其他一些物品等。

厨房置有炉灶、水缸、炊具、烘物架等。

另外,黎族还有居住砖瓦房的。这是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兴建起来的,类似内地排房式的家属宿舍。

目前,黎族地区已有40%左右的人家住这类砖瓦房新住宅。

黎族地区气候炎热,黎族人民通常喜欢在前廊进行家务和副业劳动,例如舂米、纺织、编织藤器、养等,以及会客、谈天和休息等活动地,实际上前廊已具有会客室和工作室的功能;有些住宅还在前廊的一边建有小房,以供成年子女或客人居住。

黎族的炉灶——三石灶(亦称品字炉灶、蹄形灶)设在室内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黎族人民过去经济文化落后,生活困难,冬天无御寒衣服,只好在居室内生火取暖;二是由于黎族地区多雨潮湿、多蚊虫及疟疾病,室内烟熏火燎的作用,既有驱赶蚊虫避疫之效,又有取暖却湿之功,而且房子的竹木结构也不容易受虫蚁的柱蚀;三是由于火种缺乏,往往整日需燃烧,在居屋内便于助燃、照顾火种。

这是上古所传保存火种的遗风。三石灶虽然极为简陋,但巧妙地利用了三点固定的原理,上置锅釜,可留出最大的火膛空间,有利于通风助燃,并有助于添柴薪续火。

黎族的住宅,无论从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结构构造等方面来看,都是相类似的,都是属于同一个系统、同一源流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各个方言区各有各的特色,可谓各有千秋。五大方言群的住宅,虽然互有影响,但又有一定的特性,有时甚至混居在同一个村子里的两个方言群,其房子也可以明显地区别开来。

除了“润”还保留有“干栏”式的楼居外,其他方言群的住宅目前都是在地面上直接建造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