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洞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山大学出版社《中国黎族大辞典》第388页(2422字)
落笔洞是崖州的八大名胜之一,它位于今三亚赤荔枝沟镇的落笔村境内。
洞在一座奇特的小山峰上。山与其他山丘都不相连接,四周是高低不平的开阔地带,唯有此峰独耸,海拔高度110米,山体呈方柱形状。山上白石堆起,树木茂密,山顶白云缭饶,远眺近看都极为壮观。
优美的风景使人连想起《面游记》中的蓬莱仙境。
山上岩洞极多,其中以落笔洞、仙姑洞房和仙女洞为着名。落笔洞在山的东面,巨大的岩层从地面一直伸展到山顶,岩壁几乎呈垂直状态,岩石赤黑发亮,岩间树木傲立,百鸟栖息。
人到其下,百鸟欢叫,响彻山谷。岩壁顶上有石似马,远望栩栩如生,当地人叫神马。
还有石犬,石猴诸状天然奇景。落笔洞就座落在岩壁脚下离地面约2米多高的地方,有路直进洞口。洞口高约12米,宽8.8米,象一座古城门,洞深达18米,洞顶逐渐升高约有20米,洞的右侧有一小洞。洞的中央有两根粗大的白色钟乳石柱向下垂伸。
明朝《正德琼台志》记载:“其中有二石形如悬笔,笔尖滴水不断。”人们传说这是仙人写字神疲落笔于此而成的。
笔尖不时有仙水滴下,但是当你把手伸去接水的时候,仙水便停住了。
据说,谁能接到仙水,他就发财致富,延年益寿。
一天,有个财主去接仙水,当他把手伸出很久后,仙水不往下滴,他一怒之下就把笔尖打断了。仙水从此也就不滴了。老一辈的人说,日本人入侵海南时,曾去观看并打断了一节笔,文化大革命中又打断了一节,现在两根笔的上端都各存一半悬于洞顶,还有滴水长年不断地滴下。
关于“落笔洞”的得名,有人传说是苏东坡游经此地作诗,随手将笔抛入洞中而得名。
这是不确切的。因为苏东坡被谪儋县期间根本没有到过崖州。据郭沫若同志点校的《崖州志》所载是,落笔洞“有石柱下垂如悬笔,笔尖滴水不断,壁间锈有‘落笔洞’三大字”。《崖州志》又载:“洞左壁刻‘落笔洞’三字,字大尺余,未知何人题。旁有‘维山’二字,余模糊莫辨。”有人认为,“落笔洞”的得名,是刻此三字而传下来的。那末,“落笔洞”三字刻于何时?为何人所题?是否以此得名?志书中都未见其说,只见记载“落笔洞”旁有“维山”二字。
经考察落笔洞紧靠洞门的左上方仍存“落笔洞”三大字,两旁均有四个小字,左旁是“至元癸未”;右旁是“维山××”,模糊莫辨的只有后两字。
由此断定,落笔洞的命名最晚也在元朝至元癸未年(1283年)。相传是一位地方官所书,但真实姓名无人所知。
“维山××”四字可能是这位官员的籍贯,姓名,然而难于肯定。但古人题刻,往往于字两旁留籍署名是常见的事。
这还有待考证。
不过,应该肯定,此洞以自然景物命名是较符合事实的。
但得名也并不是在至元癸未年刻落笔洞三字后才论定的,而是在元代以前就传有其名了,这在元以前的史籍中已屡见不鲜。
据方志记载,俗传石洞中曾有僧于此坐化,古人题诗中“老僧尚有栖禅迹”,亦反映了这个传说。
又传说,古代曾有文人学士在洞中办学堂,把经书刻于石壁上供弟子四时朗读。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
但是在宋元明清四代,利用名山幽洞设书院讲学的情况是很盛行的。现在洞的四壁都刻满了历代文人的题字、留诗和很多较小的字迹。这些诗文多数都已模糊难辨,其中有一首可以全读的是明成化年间崖州千户守洪爵的题诗。诗云:“仗剑登临石径微,仙风阵阵龙征衣。日筛峰顶金千缕,云锁山腰玉一围。啖果玄猿警客啸,衔花青鸟傍谁飞。欲传彩笔无缘梦,强步前题载咏归。”此诗唯妙地描绘了山洞之美和游人的留恋之情。
出了落笔洞,东行数十步,在硝壁低处有一洞口,上书有前者的留笔“仙朗洞”三字。《崖州志》所载称它是“仙姑洞房”。
洞口宽约3米,高不足1米。洞内比地面稍低,是一块平坦的地面,左右宽约16米,深11米,左边有3个小洞深暗不可测。洞中并无异物,奇异的是洞顶稍比人高,象一座平顶的水泥楼板一样,并无支柱,使你置身洞中的时候,感到心有余悸,有泰山压顶之忧,顷刻间将被压得粉身碎骨。
可是千百年来,它都是依然如故,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顶部还有石形如磬,扣之声音清脆响亮。
从“仙姑洞房”再往东走,沿着崎岖的小路攀登至半山腰,就可到人们最为赞赏的仙山洞。仙女洞现在有两大洞口可进。在过去,则只有一个仅容一人能进的小洞可入。入洞但见豁然开朗,宽敞明亮,千姿百态的奇石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使游人流连忘返。整个洞穴象一个半月形,旋转而上,从下到上如同3层楼阁,长约50米,宽8米,最宽处达10多米;洞顶高约30米,最高层俗称暗房。
向洞顶攀登,可见阳光穿漏,勇敢者可直上山顶。
使游人感兴趣的是洞内那些高高悬挂着的白色钟乳石(可惜已被人打断大半)和岩壁上白色的钟乳石条纹,就象纹帐挂在岩壁上一样。岩下面是一块象芭蕉树的白石,人称芭蕉床,传说就是仙女居住的地方。
洞内到处镌刻着游览者赞美的诗句。仙女洞低温潮湿,即使在三伏天进入洞中,也使人凉快舒适。
越往深处,洞口越多,暗不可见,寒气逼人。其中有暗井,早在明代《正德琼台志》中就有记载:“极处有井深不可测,昔人刻木为志沉井中,后于大海得之。”解放后,当地人曾进过此洞,听到流水声音,把刻上记号的椰子投入井中,果然在大海中出现。估计洞底可能有地下河直通大海。
落笔洞在古代更比现代出名,景物大概也比现代更为完好优美。古人诗中就有不少如“洞天琳宇奇”,“好山如锈画”的赞美诗句。
现在由于保护不好,山几乎光秃了。过去的落笔洞,它不但吸引着远方的文人游士,而且当地人也视为胜景。每逢吉日佳节,特别是传统的春节,人们都喜欢在这里张灯结彩,集体游玩,日夜不息。现在的落笔洞虽比前代逊色,但也还保留着它的基本风貌,来往游览者亦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