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无差异曲线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651页(813字)

一种研究国际贸易的几何分析工具。

由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E.Meade)在其1952年的《国际贸易几何学》一书中提出。

在图中,PPF为国家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A点为自给自足均衡点,在A点与PPF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为CIC1,此时相对应的PPF的原点为A*。现在在第二象限中我们把整个生产可能性边界向上滑动,使它始终与CIC1相切,图中画出了当PPF整体上滑与CIC1再次相切于B点的情况,此时相对应的PPF的原点为B*点。如此下去,我们把与A、B、W等切点相对应的A*、B*、W*诸点连成轨迹,就构成了对应于CIC1的第一象限内的贸易无差异曲线TIC1。它表明了为保持和CIC1相同的福利水平该国应进行怎样的贸易交换。

在贸易无差异曲线的推导中之所以要移动整个PPF是想表现出贸易后生产与消费的分离。如图中所示,在A点的自给自足均衡时生产和消费都是EA*单位的X产品和GA*单位的Y产品。

而当PPF上滑到与B点相切后,消费仍以原点A*观之,为FA*单位的X和BF=HA*单位的Y,但生产却要从新的PPF上看,即以B*为原点观之,为FK单位的X和HD单位的Y。

因此为保持其消费福利水平CIC1不变,该国需出口FK-FA*=A*K单位的X和进口AH*-HD=DA*单位的Y,这正是TIC1上B点的坐标。

对应于每一条CIC都会有一条TIC。CIC越高,TIC也越高,如图中TIC2对应于CIC2,TIC3对应于CIC3,这样构成一组贸易无差异曲线族。

每一条贸易条件(TOT)线都会与这一组无差异曲线族中的一条TIC相切,把这些切点连成轨迹即得到国家Ⅰ在各种不同贸易条件下的提供曲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