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组技术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惯例词典》第230页(1132字)
成组技术(简称GT)是一种以零件结构和工艺相似性为基础,将零件归并成零件组,并以零件组为对象组织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和产品加工的科学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可以使中小批量生产获得类似大量流水生产的效益。
成组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在仪器仪表行业首先推行以工艺成组为主的成组加工。
50年代末,米特洛范诺夫(C.П.MuТpoΦaнoв)发表了《成组工艺的科学原理》一书,推动了成组工艺(Groupprocess,GP)在欧洲各国的应用。
60年代,GP得到广泛应用,并从工艺加工扩展到产品设计、技术准备工作、计划工作等方面,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技术。
1960年,德国阿亨工业大学奥匹兹(H.Opitz)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制定了零件分类编码系统(Opitz系统)和一整套工作程序,从原理和方法上大大发展了成组技术。70年代以来,由于数控机床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零件编码向计算机编码发展,并且使成组技术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相结合,更发挥了成组技术的优越性。
成组技术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用大批量生产的技术和专业化方法进行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其原理是零件类型分布的规律性和零件的相似性。
机械类产品品种繁多,但构成产品的零件却有规律性。
零件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复杂件(专用件)、相似件和标准件。研究表明,零件类型分布有规律性,即专用件结构复杂,价值高但数量不多,约占零件总数的5%-10%,标准件结构简单、价值低,再用性高,都已形成大批量生产。相似件在零件总数中,约占70%左右。
这些零件虽然并不相同,但是在结构、材质、零件功能或加工工艺等方面有大量的相似特性,根据零件的相似性,可以将它们归类成组,以扩大加工批量;生产部门可以根据零件组建立成组生产单元或成组流水线,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成组技术在企业的生产技术活动中主要应用于以下三个方面:(1)产品设计方面。产品设计中对于相似件的设计可以采用零件编码系统,检索相似的图纸,稍加修改即可。可大大节省设计工作时间和减少设计人员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工效。
若用电子计算机编码还可以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结合应用。(2)加工制造方面。
可用采用成组工艺、成组工艺装备、建立成组加工单元、成组流水线等,提高设备利用率、工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3)组织管理方面。
可以按零件组制订生产计划,简化计划管理、工艺管理工作,借助计算机编码系统可自动调配产品零件,分析工序负荷、编排作业计划、分析机床投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