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国际惯例词典

国际比较项目

书籍:国际惯例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1 01:11:11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惯例词典》第318页(1113字)

目前,用于国际比较的人均GNP折算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美元作为国际比较用的统一货币,即将各国按本国货币计算的人均GNP按汇率折算为按美元表示的各国人均GNP。

自20世纪70年代初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以后,美元的金本位制不复存在,各国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受到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汇率无法真实反映各国货币购买力比值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而,用汇率折算的各国人均GNP的比较就越来越不真实。二是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组织了一项名为国际比较项目(简称ICP)的工作,其核心是利用购买力平价法取代现行的汇率法来解决各国人均GNP的国际可比性问题。这一工作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广泛关注,迄今已完成6个阶段(每一阶段为5年)工作,参比国已达80余个,并呈扩大趋势。

国际比较项目的主要理论根据是20世纪2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故又称购买力平价法(PPP)。

该理论认为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取决于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对比关系,也就是通过选取若干种同质的有代表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比较不同国家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假如,购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某种商品,在中国须用15元人民币,在美国须用5美元,在这种商品上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是3∶1,也即3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相等于1美元。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第5阶段ICP,确定了收集对比国151类1500种商品和劳务(第6阶段以各国消费比较普遍的商品与劳务488种为核心产品)的价格,计算各类商品的购买力平价,以参比国GDP消费支出构成为权数,通过拉氏和派氏指数公式进行加权平均,然后运用费暄理想指数公式计算GDP总的购买力平价,从而把各国本币计算的GDP用购买力平价换算为统一的可比货币表示,进行人均GNP的国际比较。

购买力平价法是以各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为准绳,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人均GNP的实际水平,是世界各国公认为最合理的人均GNP国际比较方法。

国际比较项目的实际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商品同质性问题,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商品质量存在着较大差距,未经商品质量调整的购买力往往不同于调整后的购买力平价,质量调整工作十分庞杂。又如商品代表性问题,在不同国家,由于受传统风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消费结构的差别很大,因而购买力平价要求选择的商品在不同国家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显然是困难的。所有这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实际比较中都应充分加以注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