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国际惯例词典

可靠性设计

书籍:国际惯例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1 01:35:55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惯例词典》第520页(960字)

可靠性设计是应用可靠性理论、技术和设计参数的统计数据,在给定的可靠性指标下研究产品质量、工程或系统如何在最经济、合理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地保证其正常有效工作的设计,其目的在于提高产品、工程或系统的质量以及其性能指标和可靠性指标。

可靠性技术的应用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人卢瑟(Luseen)在Ⅴ-Ⅱ火箭的诱导装置上利用概率乘法求出其可靠度为75%。可靠度是产品可靠性的概率量度。例如,某个产品1000小时的可靠度为98%,则说明,如果多次随机抽100个同样的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工作1000小时,平均须有98个能完成规定的功能。

美国对可靠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9年后还颁布了一系列MIL标准。其他一些国家如前苏联、英、日等大致都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开始研究。我国在70年代末开始重视这一研究,到了80年代又制定了GB3187-82等一系列国家标准。

可靠性设计是建立在最经济和有效使用的寿命论基础上的,这应视不同设计对象而各异。如餐巾纸属一次性使用,而电梯则需有一定的工作周期。

至于工程则往往要考虑其内涵的更新周期和改变需要的使用寿命。

任何系统组成的元素能做到等寿命,固然最好。例如,一辆轿车跑了几十万公里后,其发动机、钣金、车身同时失效,全部报废,这是最经济的。但由于各部分工作负荷不一,设计成等寿命是不尽可能的。

因此,也对一些重要零、部件可进行特别设计或及时更换来保证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当然,也应注意到,可靠性设计往往与设计对象的成本有矛盾。例如利用随机测量和自动数显装置,显然,它比目测可靠得多,但成本却大大提高了。

真正的可靠性设计应该包含可靠性的预测与分配、具体设计以及可靠性管理三个内容。

可靠性设计的全部工作包括硬件与软件,包括从设计、制造到使用、维修以及进行有关价值工程的核算。

上一篇:机械量测量 下一篇:精密机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