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国际惯例词典

石英钟表

书籍:国际惯例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1 01:42:55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惯例词典》第600页(1286字)

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对钟表的精度、表面装饰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女表的装饰要求越来越高。

手表的走时精度是衡量机械手表级别、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1962年,我国轻工业部颁布机械表标准规定每昼夜走时误差幅度为三级,不超过正负45秒为一级,不超过正负60秒的为二级,不超过正负90秒的为三级。

此后,轻工业部修改了部颁标准,规定不超过正负30秒的一级,不超过正负45秒的为二级,不超过正负60秒的为三级。

要提高机械手表走时精度技术,擒纵调速机构是重要关键,它是机械手表的“心脏”,由于它加工难度大,如精度、光结度要求高,一直是机械手表中最突出的技术薄弱环节。

1965年,上海手表厂对A581型机械手表进行改型设计,按摆轮擒轮质量要高、重量要轻的原则,将细丝摆轮改为光摆,摆轮外径由原来的10毫米,放大到10.3毫米,由于惯量半径增大,并在等惯量与重量比原来增大12.66%,并保持原力矩,摆幅可增大20度,摆幅的平立差减少15度-20度,使每天走时误差可减少5秒。为提高表机等时性和走时稳定性,调整擒纵机构工作参数,提高工作效率10%,A581型机械手表改型设计后为SSIA型,使走时日差从60秒减少到45秒。

石英电子手表是当今各种手表中走时精度最高的,一年的走时误差可控制在一分钟之内。石英技术是利用石英晶体的压电特性做成的电子振荡器,有较高的频率稳定性,作为稳频装置和时间标准被应用于电子钟表之中。电子手表根据其结构形式与发明发展的先后,国际上大致分成“四代”:第一代摆轮游丝或电子表;第二代音叉式电子表;第三代指针式石英电子表;第四代数字显示式石英电子表。上海钟表行业先后研制过四代,由于第一代、第二代研制成功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均被第三代电子表所取代,第四代石英电子表虽初期走俏,随后因不受消费者欢迎也趋淘汰之势,市场上经久不衰的仅是第三代电子表。

我国最早研制三代表是上海钟表元件厂,1972年初,该厂研制出电子元器件和4节5号电,当时都装在机芯外面的第一只样表中。1974年底,该厂研制出16级分频电路叠加而成的石英电子表。

1983年,上海手表二厂研制生产的DSE3型第三代电子表,机芯配套直径为19.4毫米,轮列部分厚度为2.56毫米,达到薄型要求,1989年,该厂设计出高档的K金表和永不磨损型表壳,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上海手表厂研制开发了DSH14A型第三代电子表,注重机芯设计与外观设计一体化,新颖典雅、视薄性强,在国内首次采用直径为0.6×0.17×1.5毫米的红宝石轴承,达到德国DIN832B手表标准国际先进水平。

为适应我国钟表行业石英电子手表薄型化、小型化的需要,上海钟表元件厂向日本电波工业株式会社引进2×6小型石英振子生产关键设备和技术,加工精度高、检测精确可靠,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为石英电子钟表实现国产化、小型化、薄型化创造了条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