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外影视大辞典

民族学电影

书籍:中外影视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7 18:43:04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中外影视大辞典》第32页(993字)

用电影特有的手段来表现特定区域中特定种族人民的生活历史及现状,并就该种族所面临的问题做出分析、预示的影片,即表现民族学原理的影片,但它并不是民族学和电影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互有关联的有机综合体。

民族学电影往往借助影片中所传达出的区域性色彩而透射出对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情、人文心态等方面的极大关注。民族学电影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尔·海德,他的《民族学电影》一书对民族学电影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介绍。

对民族学来说,电影技术并不仅仅具有手段的意义,民族学电影已客观地形成了一门带有一定独立性的学科,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民族学电影发展史同时也是电影发展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电影和民族学都产生于19世纪,并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电影和民族学才系统地、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果说1901年当鲍温·斯宾塞拍摄他的第一部有关澳大利亚土着居民影片的素材时,民族学电影还处于孕育阶段的话,那么民族学电影的诞生则应是1922年6月1日,这一天是罗伯特·弗拉哈迪摄制的关于爱斯基摩人的影片《北方的纳努克》在纽约剧场的首映日。弗拉哈迪的影片焦点始终聚在纳努克(爱斯基摩人)、莫亚纳(萨摩亚青年)以及阿兰岛的男子身上,导演试图不仅给我们介绍一些隐姓埋名且难以分辨的爱斯基摩人、萨摩亚人或爱尔兰人,他将电影推到电影特性的极限,从而使观众得到乐趣。所表现的具体人物都是异国或异民族的,这也是弗拉哈迪对民族学电影的贡献,由此确立了民族学电影的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完整性原则。

要求影片拍摄完整身体、完整行为和完整人物;二是具体化原则。要求影片所表现的具体事件的目的在于引出民族学研究的内容,一般都要经过仔细谨慎的选择和剪辑,并用字幕或解说对所表现的行为加以高度概括;三是娱乐性与说教性(这两者之间重要的区别尺度是影片中的信息密度)。像《北方的纳努克》和《努尔人》一类影片,由于其信息含量较少,因而就能体现出较浓的艺术气息,而在《巴厘和新几内亚的儿童竞争》和《达意人的甜薯》一类的影片中,由于满载了信息,因而纯粹花在制造气氛方面的时间就很少。

总之,民族学电影总是通过表现某一特殊事件,或人为制造的某一事物,或某一特殊的人物来概括文化的普遍性,并用暗示的方法或干脆公开声称这一特殊事件或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或普遍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