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教育

书籍: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1 12:24:2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第86页(1263字)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后经他的追随者加以论证和阐发,形成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它对美国二三十年教育影响极大,后来传入西欧国家。

在它的影响下,后来出现了“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

苏联20年代出现的单元设计大纲、综合课程及学校消亡论都与之有关。它于“五·四”运动前传入我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封建传统教育,但也加深了旧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性质,阻碍了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实用主义教育是在实用主义哲学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实用主义哲学,从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到詹姆斯(William Jomes)发展到杜威,主张把哲学同人类的实际生活、社会事务联系起来,力图把实用主义哲学应用于教育理论,为美国教育改革设计一张蓝图。他说,“哲学乃是教育的一般理论”,“教育乃是使哲学上的各种观点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与美国的历史发展和当时的背景有关。殖民地时的美国教育基本上避于欧洲大陆传过来的旧教育,南北战争以后,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都要求有新的教育来适应新的社会。

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倍尔、赫尔巴特等人的教育理论都曾引入美国。另外,帕克的昆西教学法在当时美国也产生较大影响。

这些都成为实用主义教育产生的基础。

从“经验”这一中心概念出发,杜威确认“一切学习来自经验”,经验是人的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此,他提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提出“儿童中心主义”、“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等教育基本原则。

关于教育目的,他提出“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只是一种过程,除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外,没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其实,他的目的便是培养所谓“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养成公民的品德,避免民主政治的失败,其资产阶级性质是明显的。杜威对传统的形式主义教育不断进行批判。他反对以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学科课程,主张教材的源泉应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经验,课程主要应是活动作业。

他批评传统教学法只重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不考虑儿童的主动学习;在他的体系中,活动作业既是教材又是教法。他提出了思维的五个步骤,即:(1)疑难的情境;(2)确定疑难;(3)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所定假设的涵义;(5)进行试验,证实、驳斥或改正这个假设。

据此他提出教学的步骤。杜威还批评传统学校的组织形式,要求采取活动教学;批评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用主义教育者主张以“智慧方法”取代暴力冲突的方法,提倡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的学说,把教育看作是改造社会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在政治上,这种理论可归结为“社会改良主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