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最优化

书籍: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1 13:32:00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第148页(791字)

苏联现代教育学家,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院士巴班斯基在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在总结60年代顿河——罗斯拉夫地区创造的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把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进到教学论的研究中,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其基本观点为(1)把教学活动当作一个系统来考察,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来研究教学及其结构。

他认为,教学工作应该在整体的基础上分析教学的内部、外部条件,进行比较,选择最好的方案进行,最后进行教学效果的检验与比较,从而进一步系统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对于“优化”这一概念,巴班斯基认为是“从一定的标准看来是最好的”即“最优”不等于“理想”,是特定条件下的最优。

(2)以系统的观点,从不同侧面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教学活动的构成成分可分为: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和控制方面的三个部分。

根据上述认识,他认为教学过程的结构成分如下: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果。他并且提出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a)掌握教学的社会目的,任务并结合条件具体化。

b)依据学生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c)选择最优的方法与形式。d)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e)通过日常检查与自我检查、随机调节。

f)一定阶段的分析,并加以调整。(3)提出了最优的方法体系及方法实施的程序。他认为最优的方法体系为“相互联系着的,可以导致教学最优化的所有方法的总和”。

同时他把实施方法的程序分为六步进行。

巴班斯基理论最大贡献在于他把系统论引入教学论研究,为教学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但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如教学思想上创新不多,有些原则不但不辩证,而且也有些机械主义的倾向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