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铭解义
书籍:中国伦理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8 23:54:0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国伦理大辞典》第219页(553字)
朱熹对北宋学者张载所着《正蒙·诚明篇》(又名《西铭》)的解释和发挥,一卷。
乾道8年(1172)撰成,但未出以示人。后因有人“多议”此书之失,“妄肆诋诃”,始于淳熙15年(1188)出以“示学徒,使广其传”(《朱文公文集》卷八二《题太极·西铭解后》)。朱熹自述其撰写此书的因缘云:“向到云谷,自下上山,半途大雨,通身皆湿”,由此而悟解到“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的道德涵义,因作《西铭解义》(见《朱子语类》叶贺孙记)。
朱熹继承程颐的观点,认为“理一分殊”是《西铭》的根本宗旨,“《西铭》通体是一个理一分殊,一句是一个理一分殊”(《西铭解义》见《张子全书》卷一)。他注《西铭》的主要目的是突出“民胞物与”命题中的伦理道德涵义,认为“天地之间,理一而已”,理是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的统一本体。但“人物之生,血脉之属,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则其分而安得不殊哉”(同上)。
人伦关系中的亲疏贵贱差别及其共同的人道准则都是由“理”所决定的,有道德的人既要仁爱天地万物和他人而“不牿于为我之私”,又要“亲疏异情,贵贱异等”,“而不流于兼爱之弊”(同上)。该书《朱文公文集》等未收,而被辑入《张子全书》卷一之中,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的《张载集》附录中有《朱熹西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