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国伦理大辞典》第272页(1805字)
【生卒】:1884—1919
【介绍】:
清末民国初的着名学者,字申叔,又名光汉,别号左庵。
江苏仪徵人。出身于书香门弟,其曾祖、祖、伯父、父亲均以治《春秋左氏传》有名于时。
幼年聪慧,过目成诵,年12即读毕四书五经。19岁时,中光绪壬寅举人。
年未冠即沉思着述。20岁时,赴京会试未中,回归途中滞留上海。时值爱国志士共愤清廷辱国,而求颠覆之。刘师培受当时革命思潮的影响,加入革命行列。
与粤人邓实等创办《国粹学报》,并结识了章炳麟、蔡元培等爱国学社成员。后改名光汉,从事“攘除清廷,光复汉族”的宣传。
着《攘书》、《中国民族志》、《中国民约精义》。21岁时,与蔡元培、林獬主持《警钟日报》,又加入光复会。
光绪31年继续为《国粹学报》撰稿。在这段时期,刘师培着有大量的学术着作。其中《伦理教科书》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以伦理学标名的专着。
次年,《警钟日报》被封,至芜湖皖江中学任教员,并创办了《白话报》。
光绪33年,刘师培24岁,亡命日本,任《民报》编辑,并加入同盟会。与章炳麟甚相得,时人常以“二叔”称之(章炳麟初字枚叔)。是年夏,创办《天义》半月刊。秋,又与章炳麟、张继等办“社会主义讲习会”,宣称其宗旨不仅以实行社会主义为止,乃以无政府为目的。主张颠覆清政府后即实行无政府。光绪34年,又创办《衡报》。
为谋当同盟会干事,提议改组同盟会本部,遭拒绝,与章炳麟决裂后回国。次年,为清两江总督端方收买,入其幕下充当暗探。
1911年,随端方入四川。端方被杀,刘师培幸而免,至四川国学院讲学,并为四川国学杂志撰稿。1913年(民国2年),赴山西太原,创办《国故钩沉》。1915,追随杨度参与发起“筹安会”并任理事。
投靠袁世凯,拥其称帝,作《君政复古论》。袁世凯称帝,他任署理参政院参政。
袁世凯死后,留滞天津。1917年,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任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初,参加组织“国故月刊社”,并任《国故月刊》总编,对抗五四新文化运动。
同年病死,时年36岁。刘师培自19岁至36岁凡17年短暂的政治、学术生涯中,着书近百种。其《国学发微》、《周末学术史序》、《两汉学术发微论》、《汉宋学术异同论》、《南北学派不同论》、《攘书》、《中国民约精义》、《古政原始论》、《群经大义相通论》、《小学发微补》以及5种国学教科书,都是有见地的学术着作。
其遗着经友人南桂馨出资聘郑裕孚搜集,钱玄同整理,附诸刊印,名为《刘申叔先生遗书》。《遗书》共搜集刘师培遗着74种,其中论群经及小学者22种,论学术及文辞者13种,群书校释24种,诗文集4种,读书记5种,学校教本6种。
全书于民国27年出齐。
刘师培在伦理思想上多据古说以推新意。
认为伦理不是天赋的,远古时代,人民群居,本无伦理。待文明发达后,出于社会生活之需要,伦理始生。认为人恒有自利之心,远古人只知利己为利己,不知利他亦能利己,故人与人相争以利,视他人如蛇蝎。伦理就在于调解人际关系,使之有序,合群力而胜物。
在人性问题上,继承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学说,认为血气心知是性之实体,而道德品质完全在于后天之习,反对老庄、宋儒灭欲的理论。认为修身就是要矫正气质之偏,高尚其志,明知以体道,不断地改过迁善,肃恭心身,去纷扰之念,扩充精神,达到思想自由;修身还要知而行之,实践伦理,并为学、强体兼重。他甚恶以耗财为生的剥削者,强调为人必须恃艺而治生,作生财之人。关于家庭伦理,认为古代宗法伦理与婚姻制度、祭祀制度有关。
以男权占统治地位的父系氏族确立后,才有宗法伦理的夫权与父权;祭祀行而亲疏别,尊卑分。认为古代宗法伦理确保宗子财产、刑法、禄位上的特权,确保男贵女贱、父令子遵、长尊幼卑,造成了以位势论理、使弱者服侍强者的严重的不平等。主张在破除家族成员不平等的基础上,实行传统优秀道德。关于社会伦理,认为公私互为表里,故须折衷利己与利他,反对只对父母尽伦理、不为国家社会尽伦理,主张个人服从并服务于公益。他在《中国民约精义》一书中,特别论证了一国不为君主私有,民众才是国家之主体的思想。强调君主亦是国家中之个人,与民平等,不可凌架于人民之上。
刘师培上述思想,曾对旧民主主义革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自他投入端方幕之后,思想为之一变,背叛了自己原来的立场,鼓吹君政复古和君主专制,其伦理思想就一无可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