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伦理大辞典

君子

书籍:中国伦理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8 23:55:39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国伦理大辞典》第372页(754字)

儒家提倡的一种道德人格和对有德之人的称谓,与小人相对。

其原意是指在位者,后来逐渐转化为道德意义上的人格概念。《论语》书中多次提到君子。孔子认为,君子之为人有这样一些品质:在行为品质上以仁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本孝悌、主忠信;晓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同上);“怀刑”、“怀德”,“勇而不乱”(《阳货》);他“人不知而不温”(《论语·学而》),不怕人之不知己,而怕己之无能;“可逝”,“不可陷”,“可欺,不可罔”(《雍也》)。在修养上,“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修己以敬”,“求诸己”而不求诸人(《卫灵公》)。

仪表上,“文质彬彬”(《雍也》);心怀坦坦荡荡(《论语·述而》),“不忧、不惧”(《颜渊》),显现一派“泰而不骄”(《论语·子路》)的气象。在与人相处时,“和而不流”(《论语·子路》)、“周而不比”(《论语·为政》)、“矜而不争,群而无党”(《同上·卫灵公》);“不以人废言”(同上);“无适,无莫”,而是“义之与比”(《论语·里仁》);他好“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不交道德品质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学而》)。

君子平生只有一恶,就是恶其不仁者。其一生所求也只有德。君子在乱世时可遁世,在治世时必须扬名,否则就不成其为君子。

君子有着很大的社会作用,“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君子作为一种高尚人格,受到后儒的广泛提倡。

随着历史的发展,君子的内涵有所变化,其理想人格的意义也有所减弱,一般被用来泛指有德行的人。

上一篇:君节 下一篇:中国伦理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