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太平天国大辞典

太平军阵法

书籍:太平天国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8 03:47:22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太平天国大辞典》第605页(1463字)

“阵法”常见于中国古代兵书,意即用兵布阵之法术,近似现代部队在训练、作战时采取的战斗队形和战法。

太平军阵法,包括太平军作战时使用的队形以及攻防战术的运用。布阵,主要依据交战双方的态势、兵力的数量质量、武器装备、后勤供应以及地形、天候等多种条件而定。太平军前期作战,武器以冷兵器为主,仅有少量火器,使用的总体上仍属于冷兵器时代的阵法。在作战模式中,有野战中的进攻和防御,有城镇和阵地的攻夺和守卫,战斗队形常因此而不同。

在后期,作战对象增加了用新式枪炮武装的英法侵略军、“洋枪队”以及淮军。太平军在苏浙地区作战时,也配备了新式枪炮,因此在布阵上,就增加了步炮协同的新课题。太平军在野战中,一般分为前、中、后三队,如前队遇敌,则挥旗吹角,中后队速赴前队护阵。如后队遇敌,则前中队就地待命,听令点兵破敌。

设伏诱敌是太平军在野战中惯用的战法,形式多样:或于险地设伏,一队佯败以诱敌进入设伏地带,以逸待劳,以退为进;或设伏兵一部于敌后,断敌退路。战斗中或剪尾,或冲腰,或夹击,或扑营,可随机应变。

牵线、螃蟹、伏地等阵为常用的战斗队形。而夜战尤为擅长,清军视为畏途。

在阵地进攻,即双方营垒对峙时,先占有利地形,惯用三面包围,网开一面,设伏歼敌战法。在撤退时,则以进为退,以一部兵力逼近敌营,掩护大部队撤出战斗。在遭遇战斗中,在敌施放枪炮时,则贴伏于地,乘炮火间隙迅速跃起冲击,进行近距离格斗,使敌炮火失去威力。在驻扎时,必筑营立寨,一般不在平原开阔地扎营,择声气能相连、倚伏能相救之地构筑坚固营垒,如依山、傍村,夹江、夹河为营。

又在营周挖重壕,筑土墙,设木桩,插竹签为障碍物以护营。又派出警戒,加强巡逻,防敌劫营,并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在城镇攻坚作战中,常用先剪羽翼、再插腹心的战法,即先攻其四周城邑,绝敌援兵、粮饷,待守城之敌饥疲怯战时,环攻而破城。攻城之法,除沿用云梯以及吕公车、火阵等旧法外,尤擅“穴地攻城”,即开挖地道爆破法,屡奏奇效。

或在城一方爆破,乘敌惊慌之机,在另几处乘乱攀登,破南京城即用此法。在守城战中,则于城外夹市为营,以为屏蔽,城上或增高城堞,或广筑营垒,城中各制高点立望楼,守城将领居中调度指挥。

凡遇敌攻城,则敲锣击鼓,分挂事先规定的各色各类旗帜,即知何方有敌情,须何方部众增援。在撤离城邑时,则偏插旗帜,抬木偶、树草人以为疑兵,白日照常击鼓吹角,夜间遍张灯火,一如平时,以此使敌不疑,悄然撤离。

有时也用佯撤诱敌法,待敌军扑进空城,城外四面伏兵齐起,把入城之敌打个措手不及。总之,太平军的布阵,不拘一格,因时因地而异。开始清军以为太平军起自草莽,安知布阵,往往因轻敌而遭败绩,才惊叹太平军用兵列阵暗合古法,并认为是从《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战争小说中吸取,事实上并非全是如此。太平军重视古代兵法,颁《武略》以教将士,并在作战中逐渐积累发展。

在后期苏、浙、沪战场,太平军遇到用洋枪洋炮武装的中外反动军队,湘军也增强了火炮配置,开始,太平军仍以使用冷兵器为主的布阵法应战,遭重大伤亡。于是,太平军也想方设法改进自己的武器装备,在攻防战的布阵中,注意先行火力袭击,以炮火压制敌军,杀伤其有生力量,然后以擅长的近战、夜战和敌军进行白刃格斗,取得不少战果,如1862年5月在奉贤击毙法侵略军头目卜罗德之战,1864年3月在江阴华墅全歼入侵的800常胜军之战,就是布阵得当的成攻战例。

总之,太平军在阵法、战术以至战役指挥方面,确有许多优长之处,这是它屡屡战胜敌人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