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太平天国大辞典

建天京于金陵的问题

书籍:太平天国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7 22:19:51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太平天国大辞典》第31页(1594字)

1853年2月29日,太平军自武昌东下,水营万艘,帆桨蔽江,陆师夹江而行,所向披靡。

不逾月,攻抵南京城下。3月19日,太平军取南京,建为天京,实现了洪秀全“同见小天堂威风”的初步愿望。至此,太平军结束了金田起义以来的“略城堡,舍要害”的流动作战的方针,转变为以金陵为根本,有根据地依托,“然后遣将四出,分扰南北”的战略方针。

关于太平天囯领导人是否应该建都于金陵的问题,史学界存在不同的学术见解:范文澜主张太平军应全师北伐,直前攻击,摧毁清王朝的北京都城,而不应建都于南京,以懈士气,给清军以喘息的机会;牟安世在他写的《太平天囯》一书中,阐释范文澜之说,有所发挥;对此,茅家琦和方之光在报刊发表论文,与牟说争鸣,后又在《太平天囯兴亡史》一书中,总成其说;后郭毅生在“太平天囯建都天京13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提出《建都天京与建都后的战略问题》长篇论文,其主旨在于:战略方针问题,关系成败大局,不可轻率冒进,而应采取积极而稳健的方针。

文中具体指出:建都金陵有利亦有其弊,但仍不失为正确方针,而舍金陵,全师北伐则不符兵家之道。当时清军主力并未遭到损失,向荣与琦善迅速建江南、江北大营,围困天京便是明证。北方地区与京畿是清王朝统治较固之地,可以厚集步数十万与不过十余万的太平军相持对抗。太平军未必能攻克北京城,即使攻下了也未必能不受反包围。

清朝失北京并不等于覆亡,它自来以承德为行宫,1860年英法联军之役,清廷迁到热河行宫,北京陷落,它仍照样向全国发号施令;罗尔纲在一些有关文章和新着《太平天囯史》中主张:太平军应以南京为根据地中心,建都则应选择河南省开封、洛阳等名都城。

这样可以屏蔽长江,且就近支援北伐和略取齐鲁与陕甘等军事战略之区。

太平天囯最高当局对建都问题曾提出过多种方案,进行过多次讨论。先是在1852年进围长沙时,洪秀全就“欲取河南为家”。

杨秀清则主张“专意金陵,立为根本”。及克武汉,又考虑建都于武昌的问题。

究竟建都在何处,直到克南京时还没有定下来。《李秀成自述》说:“此时天王与东王尚是计及分军镇守江南,天王必欲即往河南。”可见洪秀全心中是欲进取河南而立都于河洛的。最后是杨秀清决策经天王同意而建都于金陵的。

对于建都和建天京于金陵,当时太平天囯的领导者和文士们曾有过讨论和论证,并编辑成书,名曰:《建天京于金陵论》,旨准颁行。归纳其中论点,主要是:一,从政治意义上看,及时建都表明必将取代清朝,创立新国。

它在政治上具有重大号召力。论中说:“大宝既登,民念悉皆向善;金瓯丕奠,群情莫不输诚”。

又谓:“推海隅之遥,无不引领投顺”。《刘丽川上天王本章》中说:“即今之定鼎金陵,民安国泰,四海归心。”也表明定都对争取天下归心的重要意义。另外,他们还看到定都后可以争取外国的承认,所谓:“天宇宏开,亿万国来朝恐后”。不久果然有英、美、法等国公使之访问天京。二,从军事上看,定都河南或南京,各有其利弊。

河南居中原中心,西联秦陇,东向海岱,且北取燕晋,是立都于前沿,便于进取。但是,“河南河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无论东都和汴梁,在历来的战争中,都是易于被攻破的。

南京则是“城最高,池最深”,最为易守难攻。它“东有钟阜之高,西有长江之险”,得“踞之形”。

在当时冷兵器为主的时期,确比河南各故都易于防守,这一点从清军围南京十二载未克可以说明。三,从经济上看,金陵是江南财富之区,其四周的郡府,率皆工商繁富,粮棉充盈。远者如湖北、江西,亦“顺流而下,运粮亦甚便易”。若立都河南,一旦被困,必不能长久支持。

所以,杨秀清决策定都金陵,看来是经过兼听博采各方面的论述,然后权衡利弊,审慎决断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