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太平天国大辞典

太平天囯军师制

书籍:太平天国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7 22:19:51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太平天国大辞典》第29页(1967字)

是太平天囯的政治体制。

对于太平天囯的政体,罗尔纲先生认为是既不同于中国两千多年来实行的君主专制政体,也不同于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而是一种“以主(天主)为国家元首,军师为政府首脑,主临朝而不理政,国家权力由军师行使”的“太平天囯的军师负责制”,或者简称为“太平天囯军师制”。在1981年3月两广纪念太平天囯起义13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罗先生以《太平天囯的虚君制》为题,撰文参加了大会的讨论。有些同志认为“虚君制”这一名词值得商榷,茅家琦先生建议改为“军师负责制”,为罗先生欣然接受。

太平天囯以天王洪秀全为君,东王杨秀清以下皆为臣民,在《幼学》中大讲“君道”与“臣道”;《天父下凡诏书二》中记载了杨秀清所说的“凡臣下食天之禄,忠君之事,固分所当然”。

这是沿袭了封建君主制的旧规。但是这位神圣的君主却临朝而不理政,只是形式上的元首,没有掌握实权。

其根据是:一,太平天囯的正式文告、檄文,都用左辅正军师杨秀清、右弼又正军师萧朝贵的名义颁布。他们在檄文中自称“本军师”,代表国家昭告天下。

而不用天王的名义颁布。二,在中国历史上,由皇帝降诏处理国家政务,称为“上谕”。太平天囯并无“上谕”,而是由军师杨秀清以“诰谕”行之。三,太平天囯的“朝内官”,供职于天朝宫殿即天王府的共1600余人,都是天王侍从仪卫官员,没有一人是管理国家政务的。

四,太平天囯虽设有六官丞相,而“丞相”只是一种官阶亦即“级别”的标志,并不掌管国家政务。

太平天囯的一切军国大事,均由军师裁决。文告虽由杨、萧二人署名,但萧早死,实际上是由正军师杨秀清一人裁决。杨秀清的东殿设六部尚书,每部十二人,共七十二人,分掌一切国家政务。

全国各地不断地向杨秀清呈上“禀奏”,又从东殿发出“诰谕”进行指挥,每天川流不息,有时一天发出的“诰谕”达三百件之多,使敌人十分惊奇。不明真象的人都说这是杨秀清“一切专擅”,“独揽大权”,甚至说“东王极其狡猾地僭取这个位置,使他的主公成了一个纯粹傀儡国王”。

有人怀疑“洪秀全实无其人”,“或云系刻木偶为之”。这是不明太平天囯政体的原故。

罗先生认为“太平天囯军师制”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世世代代追求的平等、平均的农民民主的理想。编着于元末农民大起义之后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水浒传》二书,就反映出一种防止暴君出现,适当限制君权的政体。作者罗贯中“有志图王”,未能实现,乃把理想寄托于历史小说之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把刘备的谋臣诸葛亮改写为“总督军一应事务”的军师,《水浒传》在大家拥立晁盖为“山寨之主”以后,却推吴用为军师,“执掌兵权”。

颇有“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之意。太平天囯以主为国家元首,军师为政府首脑,与梁山泊聚义厅上同时推举寨主和军师,极为近似。

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是由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相互妥协而形成的。封建贵族只保留了君主的名义和一部分特权,而国家权力则由宪法保障归资产阶级所掌握。

这种政体是两个阶级合作的产物。太平天囯军师制并非两个阶级合作的产物,而是起义农民为了维护本身利益希望适当地限制君权所形成,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太平天囯军师制自有其一定的优点。一曰民主,所有财务“皆由下拟定”,然后上报,避免脱离实际;二曰集中,下级必须层层转报,不能越级白事,最后把权力集中到正军师杨秀清;三曰限制君权,层层议定上报之事,由杨秀清率领韦昌辉、石达开上奏天王取旨。

凡“议定奏上”之事,天王“从无驳者”,“每批旨准二字”。选任人才,也是层层保举;乡官由百姓直接选举,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创举。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回京辅政,也由“合朝同举”并“推为义王”。凡此皆足以说明太平天囯军师制确有一定的民主性。

《李秀成自述》中说:“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自是实情。

天京事变之后,这一“军师负责制”受到破坏。洪秀全把军师之权一起揽到自己手中,宣布“主是朕做,军师亦是朕做”。在《天父诗》中还说“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充分暴露了他的君主专制思想。他没有杨秀清的才能,却要独揽军国大事,用人也从任人唯贤发展到任人唯亲,让洪家私党掌握大权,压制功臣。所以国势江河日下,一蹶不振。洪仁玕由香港到天京,洪秀全大喜,封为干王,晋位军师。但是洪仁玕并未得到军师的实权,干王府只是一个空架子。国家大事,由洪秀全一意孤行。他立政无章,大纲紊乱,谗佞张扬,人心离散。太平天囯军师制的产生、推行与破坏,反映了太平天囯革命事业的兴亡,留给后人以深刻的历史教训。

上一篇:太平天历 下一篇:太平天国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