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成本定价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07:31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105页(705字)

厂商的一种定价规则,根据此种规则,定价时通常是在平均成本之上加上某一加成。

在现实中,除了某些初级品和金融交易的市场以外,绝大多数商品和劳务市场上的价格都是由厂商按照此种方式制定的。一旦确定了价格,厂商的销售将由需求规模和对手的竞争所限制。

人们对于平均成本定价的注意是在30年代。

当时不完全竞争理论提出了厂商最大利润定价原则——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使人们去具体考察企业定价实践是否与这一原则相一致。

结果发现,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致性,实际的价格决定通常并不是根据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均等的原则而是依据平均成本来进行的。不过由于对平均成本的定义不同,各个企业的具体作法也不尽相同。

比如,有些是指平均变动成本(卡莱斯基的垄断程度便使用这种概念);有些是指平均总成本,或全额成本;有些又指在生产能力正常利用时的平均成本。根据所采取的平均成本概念的不同,加成中有的仅包含总利润,有的则还要包括固定成本补偿等。

对企业的考察表明,各种加成相对地都比较稳定,价格变化主要是源于单位成本变化。

以后,人们又对经济周期过程中价格与成本的动态进行了各种理论与经验研究,显示出就长期而言正常价格将主要依正常的平均成本为转移。

平均成本定价(亦即加成定价的一种形式)表明厂商并不按照使他们利润最大化的方式行事,至少在短期是这样。长期以来关于平均成本定价的各种经验研究则显示出当前用来解释大多数工业市场运行的微观经济理论是不适当的。

它为经济学家发展更充实的工业竞争理论提供了挑战性的材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