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货币投资过度论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20:51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300页(695字)

认为由于新发明、新技术和新市场等非货币因素导致耐久品过剩,从而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理论。

非货币投资过度论是20年代左右由瑞典经济学家G·卡塞尔、K·威克塞尔、德国经济学家A·斯皮索夫和俄国经济学家米哈依·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英国经济学家D·H·罗伯逊等人提出来的。非货币投资过度论虽然也承认货币因素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有影响,但认为货币因素的作用是被动的,而在整个周期中不断发生变化的是对实际资本品需求的波动以及与之相应的供给调整。

按照非货币投资过度论,经济扩张产生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成本调整,二是新投资机会的出现。这个理论认为,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时,由于工资削减、原材料价格下跌、利息负担减轻以及生产方法的改进,降低了资本设备的重置成本,因而将刺激新的投资;另一方面,新技术、新产品的发现和发明,新市场的开拓等外生因素,提高了预期的利润率,从而强有力地开辟了新的投资机会。这两方面的原因将导致对耐久品需求的增长,经济开始进入扩张阶段。这种理论假设货币供给是弹性的,货币资金在萧条时期累积起来,然后到经济扩张时,生产者就可以用来适应扩张的需要,而银行方面无需采取积极的措施。

虽然这种理论也认为,当扩张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也需要银行方面的信用扩张给予支持。当货币资金因转化为固定资本而减少,新的投资机会逐渐消失或储蓄数量不足以维持高涨的投资时,扩张过程就会停顿下来。

根据现有的需求水平,资本存量的增长已达不合理的规模,其中大部分处于过剩状态。随之而来的萧条时期是经济消除这种过剩状态所必需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