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投资过度论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20:51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299页(633字)

指由于货币与信用因素的作用导致资本品工业生产相对消费品工业生产过度,从而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

货币投资过度论是30年代由奥地利经济学家A·哈耶克、L·米塞斯和英国经济学家L·罗宾斯提出来的。按照货币投资过度论,利息率分为自然利息率和货币(市场)利息率。自然利息率是居民户自愿储蓄的数量恰好等于企业计划投资数量时的利率;而货币利息率则是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的利息率。在供给方面包括银行扩张货币存量、资金的负窖藏以及储蓄;在需求方面包括窖藏以及投资需求。

货币投资过度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扩张始于银行的信用扩张。当银行把所获得的新的储备用于发放贷款并扩大货币存量时,市场或货币利率就要低于自然利率。

较低的货币利率水平使价格上升,从而迫使消费者的储蓄超过了他们预期的水平,而企业则希望更大规模地提高投资水平。银行信用的扩张导致资本品工业的生产扩大,用于生产消费品的生产要素转用于资本品的生产。

当银行用完了多余的储备时,货币存量就会停止增加,扩张阶段就达到尽头。

这时,由于银行停止信用扩张,市场利率上升,从而迫使投资支出减少。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品相对于消费水平所需要的产品与劳务来说是过多了,因而被称作投资过度。而萧条阶段是一个涉及消除过剩资本的重新调整时期。

这时劳动力从资本品工业转向消费品工业;银行信用紧缩并重新建立它们的储备;价格下降,市场或货币利率提高到自然率水平以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