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革命”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28:28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479页(1279字)

西方经济学界把J·M·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所实现的深刻变革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的中心内容是以“有效需求理论”否定“萨伊定律”。根据“萨伊定律”,生产(供给)为产品创造需求,虽然在局部、在个别时期会有生产过剩的现象发生,但从全局和长期上看,不会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社会经济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总能实现其充分就业的均衡。

本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出现的大危机宣告了“萨伊定律”的破产。凯恩斯从严酷的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生活中看到“萨伊定律”完全不适合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他以其“有效需求理论”,证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并非是经常的充分就业均衡,充分就业均衡只是一种特例,其常态则是非充分就业均衡,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萨伊定律”。与“萨伊定律”所主张的相反,凯恩斯强调需求创造供给,或需求水平决定国民收入水平,从而把总需求或“有效需求”的概念置于经济分析的中心地位,并以此为根据确定了一整套以需求管理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但论证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而且也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措施。

“凯恩斯革命”的实质,用英国着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的话说,在于打破传统的均衡观念的束缚从均衡观转向历史观。这是方法论或经济分析方法上的深刻变革。

凯恩斯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决策特别是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意义。根据这样一种观点,经济分析应该考虑现实经济生活的特性,这就是,过去是不能逆转的,未来是不可确知的。因此,应该强调非均衡理论的意义,应该把历史时间引入经济分析,使经济理论牢牢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生活。这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均衡观念及其精雕细刻的均衡分析的理论框架形成鲜明对照。

正如有的西方经济学家所指出的,脱离历史时间的均衡只是在虚空中摆动,而与现实的经济生活不相干。

凯恩斯理论的另一个主要之点,是它把分析的对象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经济的运行,揭示消费、储蓄、投资等各种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变动的趋势和特点。这为西方国家政府从总量上处理各种经济关系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和分析方法。

“凯恩斯革命”的社会哲学意义,在于它提出改变收入分配绝大不均的状况,提出让食利者阶级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动消失,特别是它提出“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综揽”。

“凯恩斯革命”的不彻底的地方,在于它没有为宏观经济理论确定科学的微观基础,并且表明:“假设实行管理以后,总产量与充分就业下的产量相差不远,则从这点开始,经典学派理论还是对的。”这为后来一些试图把凯恩斯经济理论与被凯恩斯否定的新古典经济学加以综合的经济学家们留下了口实。

参见“凯恩斯经济学”。

上一篇:新古典综合 下一篇:冒牌凯恩斯主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