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塞尔,G·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546页(2221字)
【生卒】:1866—1944
【介绍】:
现代瑞典经济学家。
1866年10月20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95年,在乌普沙拉(uppsala)大学取得数学学位。其后,便转而研究经济学,1900年曾被提名与魏克塞尔竞争伦德(Lund)大学经济学教授职位未成。虽然卡塞尔没有经济学的学位,1904年,仍被任命为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直至1933年才退休。
在瑞典,卡塞尔与魏克塞尔关系不睦,其声誉不高。只是由于其着作经常以英文发表,使得他名声大噪,甚至被认为是瑞典学派的首要代表人物。
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卡塞尔被誉为杰出的国际货币问题专家,不但对瑞典的货币政策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也有影响。20年代,任国际联盟货币问题顾问,并在1920年及1921年两年向国际联盟金融委员会提出两份报告。1928年,应邀在美国众议院银行委员会作证词及演讲。
晚年,卡塞尔致力于恢复金本位制。然而,由于30年代的经济萧条以及凯恩斯经济学的出现,卡塞尔的影响力荡然无存。在现代经济学教科书中,与他的名字相联的是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卡塞尔认为,经济学的真正基础在于价格的一般理论,不在于价值理论;而且货币是价值的唯一真正的标准,表示了价格,所以货币是经济活动的重心,是经济理论的基础。他进而指出,用于解说价值的边际效用分析和边际生产力论,或者缺乏实质的内容,或者是以不切实际的假定为基础,都应该抛弃。
就边际效用论而言,卡塞尔特别指出其两个主要缺点:其一是效用单位的概念既无法解说,又无法测度;其二是边际效用论含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假定,诸如商品的可分性,效用函数的连续性,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的可能性,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等等。因此,他主张经济学应直接以价格为起点。
就边际生产力论而言,卡塞尔认为,边际生产力论不但须假定各生产要素间的固定的技术系数(即技术不变),才能探讨个别企业家在购买及使用生产要素时的最大利润问题,而且也漠视了形成价格的社会过程的复杂关系。因为只有了解社会过程,才能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
而价格的社会过程则须以自由竞争为前提,现代社会距离自由竞争甚远,因此,资源的有效利用就成了极其严重的问题。
卡塞尔的价格理论是以“稀少性原理”为基础的。
所谓稀少性原理,即是表明有限的物品面对无止境的欲望,必须以某种方式限制需要。
因此,价格成了限制需要并使之等于供给的基本因素。
同时,他也把这项原则应用于资本供求分析,在这里,利率扮演这种角色,以使资本需要同其稀少性之间取得平衡。这就是他的利息论的基本出发点。
卡塞尔也把物品区分为只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和反复使用的物品,而只有“等待”才能享受耐用物品所能产生的服务。使用资本的等待是一定的货币额的耐久物品乘以时间,而时间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耐用物品消费所需之时间,其二是耐用物品生产所需之时间。利息则由等待的供求所决定。由于人口增长,生产水平提高,技术进步等使等待的需求增加的因素的作用,等待的需求相对增长甚快。
而等待的供给则源于收入,在一定时期,成为等待的稀少性,因此,利率扮演分配的角色。
由于对货币的重视,卡塞尔还把D·H·罗伯逊的货币学说同斯庇索夫(Arthur Spiethoff)的投资过度说结合起来,阐发了他的独有的经济周期说,该学说成为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的一个来源。
简单地说,卡塞尔认为,经济周期乃是增长的固定资本的生产周期。就现象而论,他重视技术进步的效应,他也相信加速原理对资本资产有较重大影响。
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说系来源于英国的惠特利(John Wheatley)。
惠特利在1803年,首先提出这一学说。1916年,卡塞尔作了更清晰的解说,他认为,在正常的贸易情况下,汇率应当反映各国通货间的购买力关系,若一国物价上涨,必须对汇率加以调整,新汇率乃等于旧汇率乘以有关国家的通货膨胀程度的比率。亦即,各国通货购买力比率决定了新汇率。
卡塞尔的主要着作有:《利息的本质与必要性》(The Nature and Necessity of Interest,1903);《社会经济理论》(The Theory of Social Economy,1918,英译本,1927);《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Money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1922); 《经济学的根本思想》(Fundmental Thoughts in Economics,1925); 《论经济学的数量思考》(On Quantitative Thinking in Economics,1935);《金本位制度的崩溃》(The Downfall of The Gold Standard,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