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多,N·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628页(3352字)
【生卒】:1908—1986
【介绍】:
英国当代经济学家,英国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卡尔多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27-1947年学习并任教于伦敦经济学院,曾是L·罗宾斯的得意门生。1949年起为剑桥国王学院研究员。
1966年晋升为经济学教授,一直到1975年退休。
此外,卡尔多还曾两度担任英国财政部长的特别经济顾问,并因参政的功绩于1974年被授予男爵爵位。他还应邀担任过伊朗、印度、加纳和墨西哥等国政府的经济顾问。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卡尔多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方面涉猎较广,着述尤丰。仅出版的《经济论文集》(Collected Economic Essays,1960-1980)就有八卷。他撰写的《一项支出税》(An Expenditure tax,1955)被誉为研究税制政策的经典着作。晚年,影响较大的两部着作是《货币主义的惩罚》(The Scourge of Monetarism,1982)和《非均衡经济学》(Economics Without Equilibrium,1985)。
30年代,卡尔多曾同希克斯、哈耶克和罗宾斯等人一道,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把根据供求弹性解释农产品价格周期运动的动态模型命名为蛛网定理;把补偿测试的观点引入福利经济学;参与资本理论争论,捍卫奥国学派的观点(尽管他后来承认迂回的概念不可能解释以均质单位衡量资本的问题,并最终放弃了把利润率或利息率解释为资本边际产品的观点)。
在这期间,他探讨较多的是厂商和不完全竞争理论。他认为规模收益递减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厂商的规模,因而完全竞争难以同均衡相协调。他接受J·罗宾逊和E·张伯伦的观点,强调需求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对厂商规模的约束,但他同时又批评后者假定厂商面对传统的需求曲线。他认为,厂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必须直接考虑相对较小的竞争集团对其价格和产量决策的反应。
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后,不仅激发了卡尔多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也促使他开始批判主流的新古典理论。随着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卡尔多最后投向后凯恩斯经济学阵营。
作为后凯恩斯经济学家,卡尔多的主要贡献是在分配理论、增长模型和比较增长实绩理论等方面。
1.分配理论。在《可供选择的分配理论》(1956)一文中卡尔多认为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可以适用于两个不同的目的:在工资与价格关系即收入分配一定情况下,它用于决定就业水平;而在产量和就业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它用于决定工资与价格关系,从而决定收入分配问题。卡尔多的分配理论正是基于乘数原理的后一种用途。假设单一部门的增长经济中,国民收入分解为工资和利润,两个收入集团都有固定的储蓄倾向,而且利润的储蓄倾向一·般大于工资的储蓄倾向。出于简化,假设工资储蓄倾向为零,则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主要取决于投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和利润的储蓄倾向。
如果经济中的投资超过储蓄,这将改变已形成的价格与工资的关系,从而扩大利润边际,刺激储蓄增加,最终使投资与储蓄达到平衡。这个理论与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收入分配取决于宏观经济因素。
卡尔多把他提出的分配理论与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联系起来,提供了一个解决后者不稳定性的办法。
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经济的实际增长率是否与自然增长率一致取决于总的储蓄率与资本-产量比率之间的关系。
若这三个变量都是既定的,均衡增长的条件就不能得到满足。因此,模型中稳定增长的可能性要求其它两个变量之一是可变的。
卡尔多根据他提出的分配理论,假定资本-产量比率是不变的,稳定增长的条件是通过改变总储蓄率得到满足的,即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引导整个经济的储蓄率适应于自然增长率与资本-产量比率关系所需要的水平。据此,分配与增长溶为一体,国民收入中的长期利润份额取决于增长率、资本-产量比率和利润的储蓄倾向。
2.增长模型。时隔一年,卡尔多在分配论基础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一个经济增长模型》(1957),其目的试图解释西方经济增长中“定型化”的事实。这些“定型化”事实包括:稳定的劳动力趋势增长率;稳定的利润率;资本-产量比率相对不变性;国民收入中稳定的工资份额和利润份额。这些趋势和不变性在新古典理论中是根据未经证实的假定诸如中性技术进步和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单一替代弹性来解释的,而卡尔多的增长模型试图显示出这些趋势和不变性是经济系统内生力量作用的结果。
卡尔多增长模型的主要特征是:(1)假定充分就业。在这个假定下,工资与价格关系可以产生一种收入分配格局和相应的储蓄率,以满足稳定增长的要求。(2)引入技术进步函数概念。
技术进步函数指每个工人产量的增长率与每个工人资本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它是作为替代新古典生产函数概念提出来的。卡尔多认为,至少是在经验上区分沿着生产函数的运动(即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和由技术进步引起的整个生产函数的变化是不可能的。
因为社会吸收新技术知识的能力取决于资本积累,换句话说,技术进步是物化于资本之中的。(3)具有独立的投资函数。
新古典理论假定投资被动地适应储蓄,而在卡尔多模型中,为保证持续的经济增长,投资不仅导致产量增长,而且产量增长也导致投资增长。
技术进步函数体现前者关系,而投资函数旨在把握后者。在任何一段时期里,投资一方面是前期产量变化的函数,另一方面是该时期利润率变化的函数。(4)技术选择被认为主要取决于不同的资本品价格和劳动力相对生产力的价格(效率工资)。
增长模型的运行过程是,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同时决定收入分配和储蓄与投资在收入中的比例。利润水平将使投资等于特定分配格局下的储蓄率。如果利润高于或低于所要求的水平,价格相对工资就要下降或上升,从而达到短期均衡。
技术进步函数则使短期均衡向长期均衡增长运动。
新发明突然涌现使技术进步函数向上移动,这将暂时提高产量与资本的比率,创新显示出节约资本的特征。如果资本积累不足以利用这个创新流量,资本-产量比率下降,投资的盈利性提高,从而刺激投资。
相反的情况将抑制投资。因此,经济系统将趋向于达到产量增长率与资本积累增长率彼此相等的点。
当经济达到长期均衡时,均衡的投资份额和利润份额以及均衡的利润率也可以同时获得。
此后(1961,1962),卡尔多对增长模型作了修正,但不是分配机制和技术进步函数概念,而是把投资函数与技术进步函数形式联系起来的技术性质。
(3)比较增长实绩理论。60年代后半期,卡尔多对经验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注意力从宏观增长模型转向解释地区或国家之间增长率差异这一更为实际的经验性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战略要素》(1967)和《联合王国增长率缓慢的原因》(1966)两次讲话中,卡尔多在经验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若干规律性命题:(1)制造业产量增长与经济总产量(GDP)增长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前者增长愈快,后者增长也就愈快。制造业被视为“增长的引擎”。(2)制造业产量增长愈迅速,该部门劳动生产力的增长也愈快。(3)制造业增长愈快,劳动力从经济其他部门转移出来的速率也愈快。由于劳动力从收益递减向收益递增部门转移,整个经济生产力增长率也会愈快。(4)随着劳动力从收益递减部门转移的余地缩小,由制造业引致的整个生产力的增长也要递减,增长率相应下降。(5)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尔多认为处于发展高级阶段的国家要经受劳动短缺的痛苦。(6)但制造业产量增长主要取决于需求,特别是由出口增长率决定的。(7)迅速的出口增长和产量增长将通过产量增长与生产力增长之间的关系,确立一种增长的累积过程或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卡尔多对批判现代货币主义和一般均衡理论,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强调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质,指出均衡理论忽视市场的创造性功能和经济活动之间的互助性,以及忽视收益递增等致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