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拉捷夫周期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10:36:59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294页(850字)

指平均长度约为五十四年左右的经济周期,也称作长波。

1925年,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D·康德拉捷夫发表了《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一文(1935年被译成英文),提出资本主义经济中不仅存在短周期和中周期,而且还存在着长期波动。康德拉捷夫分析了法国、英格兰、美国、德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大量经济时间数列,其中包括物价指数、利息率、工资、对外贸易以及生产和消费的统计资料,在此基础上,康德拉捷夫断定存在平均长度约五十四年左右的长周期。着名经济学家约瑟夫·A·彼特把这个长周期命名为康德拉捷夫周期。

康德拉捷夫认为,自18世纪末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三个周期,每个周期都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

第一个周期的上升阶段是从18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开始持续到1810-1817年,下降阶段是从1810-1817年持续到1844-1851年。第二个周期的上升阶段是从1844-1851年开始持续到1870-1875年,下降阶段是从1870-1875年持续到1890-1896年。

第三个周期的上升阶段是从1890-1896年开始持续到1914-1920年,下降阶段大约从1914-1920年开始。康德拉捷夫认为,虽然到20世纪20年代为止的这段时期,只包括两个半周期,但资料数据足以证明长周期的存在。康德拉捷夫反对把长周期存在的原因归诸于随机的、偶发的因素或事件。

他认为,长期波动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实质所固有的那些原因。

熊彼特在区分发明与创新(即发明或发现的应用)的基础上,把创新视为经济周期的原因,从而丰富了康德拉捷夫的分析。按照熊彼特的历史分析,康德拉捷夫的第一个周期是与一组产生革命的重要创新相联系的,特别是开通运河、筑路、棉纺、煤矿和铁矿的开采以及蒸汽机等。

第二个周期产生于修筑铁路和钢铁工业的发展。而第三个周期发生于电力、汽车制造和化工工业发展的时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