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新编社会学辞典

俗民文化

书籍:新编社会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2 13:14:27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物资出版社《新编社会学辞典》第353页(634字)

【释文】:

(1)俗民社会典型的文化。

其特点是高度世俗化,行为举止表现出传统性、血缘性,并常常受到非正式的或宗教的控制。这种文化主要见于原始民族或某些传统的农村社会中。俗民文化的研究始于19世纪。

但较为系统的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R·雷德菲尔德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在1947年发表的《俗民社会》一文中,作了进一步完善。他提出,俗民文化是一种设想的类型,从不以纯粹的形式出现,仅属于小规模、分散和孤立的社会群体。在这种小规模的俗民社会中,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属关系居首要地位,个人仅仅是这种关系的附属物,宗教价值超过世俗价值,坚实的道德秩序使社会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社会控制是非正式的、传统的和宗教式的,文化传递依靠口授及惯例。与都市文化相比,俗民文化呈现为一体化趋势。有人对雷德菲尔德的这一观点提出异议。

1953年,他又提出应把农村文化从俗民文化中分出来,认为农村文化是在某些重要方面已有明显发展的文化,与理想型的俗民文化有区别。G·M·福斯特对雷德菲尔德的俗民文化概念进行了修正。1953年,他在《什么是俗民文化?》一文中提出,俗民文化是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表现出特定区域内的村落、市镇、城市中的人的一些或全部特点,是整体文化中的局部,每一种俗民文化都是从属文化或半文化。他认为凡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地方,俗民文化就会消失。

(2)欧洲区域民族学认为,俗民文化是指一种传统性很强的老式文化,大体上也就是农民文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