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新编社会学辞典

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

书籍:新编社会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2 13:51:24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物资出版社《新编社会学辞典》第595页(760字)

【释文】:

克思主义伦理学从历史唯物论出发,坚持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有阶级性的观点。

道德的阶级性不但表现在每种道德都是由一定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引申出来,而且表现在各种道德总是符合一定阶级的利益并为其服务等方面。尽管对立阶级之间由于相似的客观条件会产生某种似乎共同的时代道德、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但是这类道德在阶级社会的道德中只居于次要地位,而且对这些道德的承认,各个阶级都是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具体内容和要求不同,实践的程度更不一致。阶级社会里的各阶级的道德之间也有继承性。不但剥削阶级可以继承历史上剥削阶级的道德,劳动人民可以继承历史上其他劳动阶级的道德,而且对立阶级之间的道德也能够批判继承。

剥削阶级内部会有些阶层、派别或集团,由于种种原因能够同情人民、维护正义,他们的某些道德也可以批判地继承。

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的关系:(1)道德的阶级性是继承性的前提。道德既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又是从一定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引申出来的,这就是说,人们的各种理论、观念的产生是由人们的社会关系决定的,道德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一定的道德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是一定阶级的思想武器,道德的阶级性虽然是道德的本质方面,然而道德还具有继承性,它是由道德本身发展的规律性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是不可分的,必须在肯定道德阶级性前提下来讲继承性。(2)继承性是阶级性的需要。

任何一个阶级的道德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固然取决于该阶级所处的社会物质条件,但是它也必须根据本阶级的实际需要,批判地继承以前的道德遗产。历史上,各个阶级总是根据在当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和实际需要,来对待过去的道德遗产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