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农村

书籍:现代农村经济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9:36:51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农村经济辞典》第3页(849字)

“封建社会的城市”的对称。

是随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封建社会的主体。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封建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农奴或农民,农奴或农民则无地或有很少土地。他们租种封建地主的土地,并在人身上依附于封建地主。地主阶级与农奴或农民之间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仅依靠经济手段,而且还实行超经济的强制,是封建剥削的一个重要特点。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通过封建地租实现的。

随着生产的发展,封建地租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三种基本形式。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由西周春秋时期是劳役地租占统治地位,在以后的很长历史阶段,都是实物地租占统治地位。货币地租在战国时代曾经出现过,但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商品货币关系不发达,所以没有得到发展,其表现是:(1)在农业上普遍地使用了铁制工具,耕种技术和水利建设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兴建了灵渠、郑国渠、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2)农民用自己的工具耕种小块土地,建立了小私有经济,因此有了生产积极性,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商人、高利贷者结合在一起,对城乡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商人和高利贷者常常有其掌握的大量财富兼并土地,成为土地所有者;而地主、贵族和官僚也往往兼营商业和高利贷。

封建社会的城市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日益繁荣,封建社会的农村却长期处于落后和停滞不前的状态。因此,在奴隶社会已经出现的城乡对立关系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封建社会的农村,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代替。实行货币地租后,一方面,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依附关系削弱了,逐渐变为单纯的契约关系;另一方面,农民对市场的依赖关系有了进一步增强,从而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农民的分化,绝大多数农民贫困破产,少数农民则上升为农村的资产阶级——富农。

于是,农村中出现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封建关系日趋瓦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