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新编会计大辞典

审计史

书籍:新编会计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2 15:48:33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会计大辞典》第1132页(1225字)

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研究审计史的目的旨在从审计产生、发展的历史中寻求规律,研究问题,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历史的经验,为建立和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服务。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财产资源有了相当积累。财产所有者需要检查会计,因而产生了审计。

所以审计源于会计,后又独立于会计。可见,审计的产生具有两个条件:一是私有制的出现,二是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受委托的职能。会计人员本身不是他所记录、反映的财物的所有者,为了防止弊端,财务所有者本人或委托第三者对会计帐目进行检查,视其正确与否,有无弊端行为。这种查帐即最初的审计。审计源于官厅审计,后来发展到民间审计。它是沿着官厅审计和民间审计两条道路发展起来的。我国审计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周王朝,设宰夫,掌理治之法,就地稽查财物出入,是我国审计的雏形。在世界审计史上占有领先地位。

美国学者切特菲德在其所着《会计思想史》古代会计一章中指出:“在内务管理,预算以及审计程序方面,古代世界几乎没有别的国家可以与中国周代伦比。”到了秦、汉、隋、唐、宋审计有较大的发展。隋朝设都官尚书,职掌国家财政监察之权,后改为“刑部”(即司法部门),下辖“比部”,掌管财政审查之权,至此,国家有了独立的审计机构。唐朝设“比部”这一独立的审计机构,完善了财政监察制度。到宋朝官厅会计和官厅审计有了全面发展。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设审计院,审查有关案牍、稽核财政收支,这在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正式命名的国家审计机构。

元、明、清朝(公元1208年——1911年)审计有所衰退。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国务院下设审计处,各省设审计分处。

1914年,改审计处为审计院,直属大总统,颁布了“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纲细则”。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在监察院下设审计部,引进西方审计制度,但由于当时政府腐败,未能起到应有作用。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1934年公布的《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设立审计委员会,省和直属市分设审计委员会。解放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政府,也曾设有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未曾设置审计机构。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设立审计机关,实行审计制度。1983年9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从此,揭开了我国审计史的新篇章。

西方审计也是政府审计先于民间审计。

十三、四世纪,企业由独资发展为合伙经营,18世纪产业革命后,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促进了现代审计的发展。1721年英国南海公司破产,英国议会为了查清这一案件,委托司奈尔(Charies snells)清查帐目,他成为第一个被英政府承认的会计师。

1854年,英国政府批准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组织——爱丁堡会计师公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审计的职能也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上一篇:审计处 下一篇:新编会计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