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新编财政大辞典

财政

书籍:新编财政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2 17:36:04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财政大辞典》第111页(1383字)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为满足社会共同事务消费需要(简称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

这一分配关系与其他分配关系比较起来,具有以下特点:(1)它是满足社会共同事务需要的分配;(2)它是以社会为代表,并以社会为支配地位而进行的集中化分配;(3)它反映的是社会与个人和社会集团之间的分配关系。这些特点反映了财政范畴一般的本质或内涵。

其中,社会共同事务消费需要,是指一个社会正常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由社会集中办理的各项事务的需要,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客观需要。

社会共同事务需要具有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特殊性质。

在人类发展史上,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共同事务需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社会作为一个有形组织的集中表现,因而社会共同事务需要,表现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其本质是统治阶级的共同需要,反映的是统治阶级剥削与压迫劳动人民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社会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需要本质上就是人民的需要。财政分配是由分配目的、分配客体,分配主体和分配形式等四要素构成。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事务的需要;财政分配的客体是剩余劳动或其生产物;财政分配的主体,是社会权力机构;财政分配的形式,在不同的社会不尽相同,抽象地说,分配形式主要包括取得收入的方式、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支出的办法等等。

财政作为一般概念,是对历史上出现的诸多财政个别的共同性质的概括,它仅仅是对财政在一切时代所共有的,并赖以与其他经济范畴相区别的规定性的合理抽象。

关于财政一般的内涵,在我国财政理论界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1)价值分配论。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苏联引进了货币关系体系论,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财政是货币关系体系,是货币资金赖以形成、分配、使用的那些社会关系。

50年代后期又发展为价值分配论。这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货币关系或价值形式的分配关系上的。它认为财政是国家以价值形式进行社会产品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并指出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是与国家的存在和国家职能直接联系的货币分配关系体系。(2)国家资金运动论。

认为财政是国家资金运动形成的经济关系。财政的实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和职能。

(3)国家分配论或国家为主体的分配论。认为财政是特定阶级统治的国家,为了维护加强其上层建筑。巩固发展其特定的生产方式,而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并且,财政不仅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物质需要而直接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工具,而且是国家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重要经济杠杆。(4)剩余产品分配论。认为财政是由剩余产品分配而形成各种社会基金的一个经济过程,始终体现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剩余产品的分配关系。

财政概念作为各个财政个别而言,它的内涵是指各个历史阶段上产生的诸多财政特殊现象所具有的本质而言。人类历史上至今出现的,有原始氏族财政、奴隶社会财政、封建社会财政、资本主义社会财政、社会主义社会财政。由于各种社会的生产关系性质的不同,其财政本质也是不相同的。在私有制社会下的财政,都有着鲜明的阶级性。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除上述作为分配关系的概括之外,还包含多方面的含义,如在日常财政工作中,常常把财政工作部门简称为财政,有时又把财政工作简称为财政等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