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监督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财政大辞典》第118页(987字)
财政职能之一。
通过财政收支对有关的经济活动和各项事业进行检查督促。在社会主义社会,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指在财政收支活动前,如国家预算、财务计划的编制、审核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日常监督是指在收支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监督,如解缴收入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是否及时、足额,支出用途及数量是否符合计划;事后监督是指在收支活动完成后进行的监督,如审查预算和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审查决算,更重要的是检查经济活动及各项事业的进行是否符合国家计划的要求,是否取得应有的效益,作为向领导机关反映情况和指导今后财政工作的依据。凡有财政分配活动,都要进行财政监督。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财政资金的积累和供应,几乎遍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所以财政监督也成为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社会发展各方面所进行的全面监督。这种监督,不仅仅着眼于财政收支,而是要关心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关心各种事业的正常进行和各项开支的节约,同时也包括对各种违反国家计划和法规制度的现象进行纠正,对违反财经纪律的事件进行揭露、制止和必要的斗争。
实质上这是一种全民监督。我国财政监督,主要由各级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和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进行。
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预算监督。它通过对预算资金集中、形成和使用的监督来实现。(2)纳税监督。是财政税务部门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对纳税单位和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真实情况进行的审查。
(3)财务监督。是企业、事业单位对其日常财务工作和经济业务活动所进行的监督,它借助于检查、核算、分析、反映等手段来进行。财政监督的特点是:(1)社会主义财政不仅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企业进行监督,而且参与社会主义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监督,因而财政监督具有广泛性。(2)财政监督可进行预防性监督,就是事先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也可进行重点监督,就是抓住专门问题,进行监督,具有针对性。
(3)财政监督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具有经常性。(4)财政监督必须走群众路线,深入到企、事业和行政单位,开展群众性经济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具有群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