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新编财政大辞典

祭祀

书籍:新编财政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3:47:54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财政大辞典》第1021页(789字)

古时祭神和祀祖的合称,后世通常指人们对神圣和尊崇的对象以习惯形式奉献物品和寄托愿望。

祭祀是人类最久远的社会活动之一。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信奉的神灵和尊崇的对象,同时也各有自己表达崇敬和诚服的方式。祭祀作为重要的国家事务,在中国古代是很突出的。

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视祭祀为国家大事中第一位的大事,因此,中国历代几千年,祭祀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负担。奴隶制国家的祭祀最为频繁而浩费,祭祀对象有天地、四方、山川、五祀、祖先、宗庙等等,此外,还有临时性的祭祀,如针对大灾、大幸、出征、丧葬等的祭祀。

《周礼》所载,自天子至诸侯,祭祀的对象、所用的牺牲,每次的规模乃至祭祀用具都有规定。就奴隶主来说,祭祀的政治意义主要是向人民昭示其“君权神授”和统治者地位身分,因此,每次祭祀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规格极尽排场。如近世考证的诸多殷周铜器,形制巨大,制作精美者,大多为祭祀用具,另外,从地下发掘出的殷周祭祀坑中,不仅见有大量牲畜作牺牲,甚至以大量活人作祭品。奴隶主国家的祭祀靡费,主要来源于下级统治者的专门贡献,如周王朝即要求诸侯方国的统治者,根据其距京城远近的不同而有“日(旬日)祭、月祀、时享(四时祭献)、岁贡(每年为祭祀的专贡)。”封建国家的祭祀耗费相对奴隶主国家在财政总量中的比重减少,但绝对量往往十分庞大。如西汉仅太上皇、高祖、文帝、武帝四皇帝的宗庙(祭祀场所),就于六十八郡国建一百六十七所之多。

历代封建政府为维持传统祭祀、经常性的封禅泰山(祭祀五岳之首)以及对道教佛教的赐予等形成的财政开支依然靡费异常,如宋真宗仅祭祀泰山一次即耗资八百万缗,几乎相当当时一年的全部军事费用。封建国家的祭祀费用,临时性的如封禅、丧葬、郊祀(在京城郊外祭天地)由国家财政直接开支,经常性的祭祀则多由官府指定固定财源(如祭田)安排专人料理。

上一篇:官秩 下一篇:新编财政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