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财政大辞典》第1102页(971字)
【生卒】: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介绍】:
字仲尼,尊称孔子。
春秋末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先祖是宋国的贵族。他博闻强记,才学过人,三十岁左右聚众讲学,成为我国创立私学的先驱者。
五十至五十六岁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司空、司寇,并代摄相事,其后去职,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施政主张,但终不见用。后返鲁,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教授学生。他的主要言论由其门徒编成《论语》一书。
孔丘主张实行维护等级名分的礼治。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他提倡“见利思义”。(《论语·宪问》)他说:“富与贵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孔丘推崇周公时代的税制,对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变革传统的按公田纳税的税制。
不分公田私田一律“履亩而税”的办法,深为不满。他在修订鲁史《春秋》时,以“初税亩”记载这一事件,讥其“非礼”。
(《左传》宣公十五年)孔丘反对重税于民。
主张“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藏富于民。
他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孔子家语·贤君》)他希望执政者“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治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他认为,民富是国富的基础。鲁哀公问孔子的学生有若,年成不好,国用不足,怎么办?有若说:“盍彻乎”?即按十分抽一的彻法抽税。哀公感到不足用。有若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群孰与足?”(《论语·颜渊》)有若的回答,代表了孔丘的看法。
在用财上,孔丘主张“用不伤义,俭不违礼”。(《论语·于罕》)在不违礼的前提下尽量节约。
“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还说:“政在节财”。(《孔子世家》)“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爱人”。(《论语·学而》)他称赞大禹自奉俭约而为百姓兴办水利。
“禹,吾元间然矣。菲饮食而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论语·泰伯》)对于财富分配,孔丘主张在维护等级制下的均衡协调。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孔丘的财政经济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