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本财末论
书籍:新编财政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4:33:53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财政大辞典》第1123页(524字)
主张在处理德义与财利关系时,应以德义为重的学说。
儒家的经典之一《大学》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这里强调统治者在处理国家与人民利益关系时,要从长治久安出发,轻薄赋税,以德为本,以财为末,以义为利。陆贽也强调统治者要“以义为本,以利为末;以人为本,以财为末。”他说:“自古及今,德义立而利用不丰,人庶安而财货不给,因以丢邦失位者,未之有也”。(《陆宣公集》卷二一《论裴延龄奸蠹书一首》)他认为重德轻财的结果是国家财政收入得到增加。
他说:“当今之要,在于厚人而薄财,损上以益下,下苟利矣,上必安焉,则小损者所以招大益也。人既厚矣,财必赡焉。
则暂薄者所以成永厚也。”(《陆宣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三条》)丘浚也强调得民心比得财更重要。他说:“盖财者,民之心。得其财,则失其心。苟得民心,虽不得其财,而其所得者,乃万倍于财焉。”(《大学衍义补·贡赋之常》)儒家的德本财末论不是轻视财利。
而是强调通过德治得到长久的更多的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