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宽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新编财政大辞典》第1154页(797字)
【介绍】:
金融理论研究家。
金融学科博士生导师,1930年9月生于陕西省绥德县。现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财政学会和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1947年7月到陕甘宁边区银行总行工作。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全国解放后,入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学习金融专业。毕业后回银行系统工作。70年代初,被派往我国驻瑞士大使馆商务参赞处,负责瑞士及西欧经济和金融状况的调查研究工作。在这期间,研究了资本主义货币信用理论,比较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金融状况,写出了《瑞士银行制度》、《瑞士法郎》等多篇有关报告和文章。
多次参加各种金融理论和经济理论学术讨论会。
1982年7月,曾率金融代表团赴日学习考察。近年来,发表了《必须继续坚持稳定货币的政策》、《财政赤字对货币发行和币值物价的影响》、《适当提高银行利率有利于稳定物价》、《加强银行经济信息工作》、《应该怎样估计当前可能动员的建设资金》、《关于扩大货币流通研究范围的几点探讨意见》、《我国有无信用膨胀问题初探》等数十篇论文,分别见于《人民日报》、《经济研究》、《财贸经济》、《中国财贸报》、《中国金融》、《金融研究》等报刊。提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学术论点,如:我国必须继续坚决贯彻稳定货币的政策;适当提高银行利率,充分发挥银行利息的经济杠杆作用;要实现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的综合平衡;银行应建立和加强经济信息工作;要进一步发挥银行调节经济的作用;研究和调节货币流通除现金流通外,还应包括转帐货币等。
这些论点引起了经济学界的重视,对经济实际工作起到了一定作用。还写了《综合信贷计划》(1979年,中国财经出版社)。目前,正从事《银行基础知识》一书的写作,并承担哲学社会科学“六五”期间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之一的《社会主义信用》的写作和组织工作。兼任《当代的中国金融事业》一书的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