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税收思想
书籍:税收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4 02:20:56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税收大辞典》第143页(591字)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
专治《春秋公羊传》,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对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建议为武帝所采纳,儒家从此定为一尊。董仲舒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正其谊(义)不谋其利”。因此他反对法家商鞅和亡秦的重税政策。“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税,下足以畜妻子极爱,故民说从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踰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上》)董仲舒认为赋税、徭役不能太重,而应依据民力,使“民财”既能上供国家赋税,又能供养一家老少。因而,主张“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汉书·食货志上》)。
同时,董仲舒认为国家不应垄断川泽、山林之利,而应“盐铁皆归于民”(《汉书·食货志上》)。董仲舒轻徭薄赋的主张与先秦儒家一脉相承。
他否定盐铁专营,主张量能负担,在中国税收思想史上颇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