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词语简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四川辞书出版社《关联词语词典》第1页(6211字)
汉语的五级语言单位的组合,无论是由语素组成词,还是由词构成短语,无论是由词或短语构成句子,还是由句子组成句群,都是靠直接组合和关联组合两种方式。
前者以语序为组合手段,后者以虚词为组合手段。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产生两类不同的组合关系。例如:
①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②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朱自清《绿》)
例①中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和例②中的“整齐而平滑”,都是形容词短语作定语;前者采用直接并列的组合方式,后者借助连词“而”的联结表示两个形容词之间的并列关系。
单就关联组合而言,借助虚词,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的语言单位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较大的语言单位的组合方式,就叫做关联组合。在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中起关联作用的虚词,称为关联词语。它包括词和短语,其中主要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只有、或者)和副词(如:又、都、才、却、就),还有一小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如:之所以、不然的话)。
我们不能根据词的语法分类的标准,来确定关联词语的类属,把它看作跟名词、动词、形容词或连词、副词、介词等并列的另一类词;也不能认为所有的连词和副词都可以充当关联词语。衡量一个词语能否充当关联词语,主要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在结构上能否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较小的语言单位,组成较大的语言单位;一是在语义上能否显示被关联的语言单位内部的逻辑关系。
关联词语可以用于词和词的组合,就是说可以联词成语,例如前面举过的“整齐而平滑”,又如“既勤劳又勇敢”。有时也可以用于单句内部,连接句中的两个成分,如主语与谓语、状语与中心词,起限制、修饰、强调的作用。
例如:
③我们所进行的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不管在哪一条战线上,都需要有成千上万的雷锋。(魏巍《路标》)例③关联词语“不管……都……”用于联结状语与中心词,“不管”引进介宾短语“在哪一条战线上”,强调中心词“需要”的范围。关联词语也可以用于句群内部、段落之间的组合。
关联词语主要用于复句内部分句与分句之间的组合。
不同的关联词语,表示分句间不同的结构关系;分句间不同的结构关系,要用不同的关联词语。关联词语是分句间结构关系的语法标志。复句中关联组合的结构关系,根据《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的提法,主要的有八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并列关系:各个分句分别述说几种事物、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前后文意彼此对等,或者相反,分句间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先后主次之分。
例如:
④黄有才这坏蛋向敌人密告了老赵,又密告了咱娘儿俩。(峻青《党员登记表》)
⑤等到他们下地以后,我们大家一面吃荔枝,一面走回船上去。(巴金《鸟的天堂》)
承接关系:几个分句一个接一个地说出连续的动作或先后的情况,前后相承,互相衔接。例如:
⑥我考虑了又考虑,计算了又计算,核对了又核对,改了又改,改个没完。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⑦今天一早,工会主席把决定一宣布,大家起先不相信,后来就高兴得跳起来了。(夏衍《考验》)
递进关系:后边分句的意思比前边分句更进一层。意思的进层,有的是范围的扩大,有的是数量的增多,有的是程度的加深,有的是时间的延续,等等。例如:
⑧他这双手不但坚硬,而且灵巧。(赵树理《套不住的手》)
⑨到了夜间,敌人不敢出营门一步,更不敢在山边放哨了。(周立波《娘子关前》)
选择关系: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可供选择的几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要从中至少选择一项。
在各种可能性之间,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关系:一种是无定选择,在几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任选其一,有“或此或彼”、“非此即彼”的意思。例如:
⑩每天晚饭后我们都到什刹海边去散步,或去溜冰。
(邓友梅《在悬崖上》)另一种是已定选择,即在几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已经决定选取什么、舍弃什么,或是舍前取后,或是取前舍后。
例如:
⑾与其把握他,不如把握自己;把握了自己,也就把握了将来。
(赵丹涯《蓝天,也是属于你的》)
⑿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吴晗《谈骨气》)
转折关系:前边分句先说一面,后边分句并不顺着前边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与之相对或相反的一面,表意的重点在后边分句。
有“重转“和“轻转”之分。例如:
⒀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碧野《天山景物记》)
⒁钱先生果真下了牢,不过还没有受刑。(老舍《四世同堂》)
因果关系:前后分句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有时是目的与措施的关系。因果关系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因果关系;或者先说明原因后说明结果,或者先说明结果后追述原因。
例如:
⒂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鲁迅《杂谈读书》)
⒃封锁住疯子们的嘴,免得他们胡说八道,扰乱人心。
(郭沫若《屈原》)另一种是推论性因果关系:前边分句提出一个前提或根据,后边分句推出一个结论。例如:
⒄二奎既然能把房门的钥匙给她,就很可能把我的打算告诉她。(毛志成《小镇风情》)
假设关系:前边分句提出一个假设的原因或情况,后边分句依据前边的假设推断出结果。假设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假设与结果相一致的,就是说有这一假设的充分条件,必定会有这一结果。例如:
⒅你如果不娶我,我就死!(浩然《姑娘大了要出嫁》)另一种是假设与结果不一致的,就是说前边分句先承认某一假设的事实,然后来一个转折,后边分句说出一个跟这一假设恰恰相反的结果。例如:
⒆即使是下雪天,也有人去看那坟上松树到底还剩几棵。
(茅盾《残冬》)
条件关系:前边分句说出一种条件,后边分句表示具备这种条件之后的结果。条件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唯一条件的,就是说这种条件是必要的、唯一的。例如:
⒇你只要说王青林家有病,他就会来的。(冰心《小桔灯》)
(21)只有勤奋耐苦,才能在社会里站稳脚跟。
(雁宁《回答》)
(22)说的人越多,说的话也就味儿越重。(康濯《春种秋收》)另一种是无条件的,就是说前边分句排斥一切条件,后边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例如:
(23)不管认识不认识,见到谁都打招呼。(吴伯箫《歌声》)
这里,我们把人们通常所称的“取舍关系”复句归入“选择关系”复句中的“已定选择”,如例⑾和例⑿就是。前者是舍前取后的选择,后者是取前舍后的选择。
这是因为人们斟酌取舍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
我们又把“目的关系”归入“因果关系”,作为该类复句的分支。如例⒃中“免得他们胡说八道,扰乱人心”是目的,也可以将它理解为前边分句所述的“封锁住疯子们的嘴”这一措施之所由。
因为行为的目的就是动机,就是动的原因。我们还把“连锁关系”归入“条件关系”,象例(22)这类句子,前后选用相同的词语,构成特定的连锁形式,前句怎么样,后句就跟着怎么样,前后分句紧密相连。除了“越…越…”(副词叠用),还有“谁…谁…”(疑问代词叠用)、“一…一…”(数词叠用)等等,这类句子有“如果(只要)…就…”或者“无论…都…”、“只有…才…”的意思。
除此之外,有些关联词语也常用于紧缩句。
紧缩句是一种非常精炼的句子形式,从句子结构上看是一个单句,它的谓语是一个用关联词语构成的固定格式,把两层意思紧缩在一起,所关联的两部分常常隐含着假设、条件之类的关系。例如:
(24)它越想越不明白。(叶圣陶《画眉》)在紧缩句里,常用的关联词语,单个的,有“越、不、非、就、也、再”等;成对的,有“越…越…”、“不…不…”、“一…就…”、“非…不…”、“不…也…”、“再…也…”等。
关联词语在各级语言单位中的用法,既复杂又多样。
具体表现在:首先,同一个关联词语,可以用来表示多种的组合关系。
就以副词“就”而言,可以单用于后边分句,根据不同的上下文,表示承接、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又可以构成“因为(如果、万一、只要、不论)…就…”之类的相对固定的格式,表示多种结构关系;也可以跟副词“才”、“刚”配对使用,构成“才(刚)…就…”的格式,表示承接关系等;还可以跟连词“于是”连用,放在同一分句里,表示承接关系,或者表示结果。
其次,同一种组合关系的关联词语,可以有不只一个的异形同用的关联词语。例如:同是表示假设的连词,就有“果然、果真、假定、假令、假设、假如、假若、假使、如果、如其、如若、若是、设若、倘或、倘如、倘若、倘使、万一、要是”等等;同是表示让步的连词,就有“便是、即便、即或、即令、即使、就令、就使、就是、就算、哪怕、纵令、纵然、纵使”等等。
正确掌握每个关联词语的用法是十分重要的。
关联词语的运用,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单用:只用一个关联词语来联结。
单用于后边分句的,如:而、也、还、更、才、便、就、则、再、此外、另外、同时、以致、以便。
单用于前边分句的,如:固然、尽管、虽然、既然、因为、即使、如果、万一、无论、只要、只有。
(二)合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联词语搭配使用,构成相对固定的关联格式。
(1)配对使用:
连词配连词。如:“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连词配副词。
如:“如果…就…”、“无论…都…。
副词配副词。如:“才…就…”、“再…也…”。
(2)连用:接连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表同一类型关系的关联词语。
连用于同一分句的,如:“然而…却…”、“于是…就…”。
连用于同一层次的,如:“既…|又…|也…”、“不但…|连…都…”、“如果…的话|那么…”。
连用于不同层次的,如:不仅因为…‖而且因为……|所以…。
(3)叠用:同一关联词语接连反复出现。
叠用于单重复句的,如:“越…越…”、“时而…时而…”。
叠用于多重复句的,如:“由于…|才…‖才…”、“不管…‖不管…|总…”。
在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中,用不用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合用,必须以是否清楚地表示意念关系为准则。
有些关联词语,它们之间的用法,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存在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例如:
以至——乃至——甚至
这三者都可以作连词,都可以连接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成分,放在最后一项的前面,表示递进关系。“以至”是“直到”的意思,重在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乃至”也可以用来表示范围的扩大或程度的加深,多用于书面;“甚至”重在引出并强调后边更突出的情况。
例如:
(25)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鲁迅《祝福》)
(26)父亲每天替我们接孩子,送孩子,拖地板,打开水,买菜,做饭;乃至洗衣服,拆被子,换煤气。(梁晓声《父亲》)
(27)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至比母莺还大。
(郭沫若《杜鹃》)
例(25)表示时间的延续,例(26)表示范围的扩大,例(27)突出强调后项“比母莺还大”。
“以至”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乃至”、“甚至”没有这种用法;“甚至”还可以用作副词,“乃至”、“以至”不能。
类似这种看似相同、实则有别的关联词语,在汉语中为数不少,例如“只要——只有”、“因此——因而”、“从而——进而”、“以至——以致”、“既而——继而”、“何况——况且”等等(详见本词典“【辨析】”项的条目),对于这些关联词语,必须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不断地求同辨异,掌握它们的正确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