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植物
书籍:温州词典
更新时间:2018-11-26 22:55:26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温州词典》第52页(624字)
1980年已鉴定的浮游植物有146种,硅藻类占主要地位。
据1990年调查,甲藻占优势,主要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中华盒形藻、琼氏圆筛藻、布氏双尾藻、双孢角毛藻、翼根管藻、粗根管藻、密聚角毛藻、尖刺菱形藻等。1981年调查,乐清湾的浮游植物个体数自冬季至夏季都处于高生物量期,年平均个体数16×106个/立方米,秋季减少1×106个/立方米与南麂海区相同,洞头和南麂海区年平均约15×104个/立方米。
1990年调查温州市海区春季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5.7×104个/立方米,甲藻占58.4%,数量9.2×104个/立方米,硅藻占41.6%,数量6.5×104个/立方米。
高值区在南麂列岛海区,平均密度为29.7×104个/立方米;低值区在大北列岛一带,平均密度为3.3×104个/立方米。
春季在洞头至南麂一带海区发生赤潮,海洋原甲藻的高密度区在南、北麂一带,平均密度达5.2×108个/立方米。夜光藻在整个海区分布均匀,威氏圆筛藻与海洋原藻一样。
赤潮中还有梭形角藻、三角角藻和虹彩圆筛藻。秋季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3.1×104个/立方米,高值区在南、北麂一带海区,密度为60.5×104个/立方米。以圆筛藻类、梭形角藻、佛氏海毛藻和三角藻为主。
浮游植物中硅藻占71.%、目藻占27.2%,其他藻占1.7%,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与水温、盐度、营养盐、水系、透明度、径流量、潮汐、潮向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