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135页(1295字)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各产业部门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产业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各个部门和行业,即物质资料生产的两大部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如农业、工业、矿产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等。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又可分为若干分部门,如第一产业即农业,又可分为农、林、牧、渔等各业,其中,农业还可分为粮食和经济作物等;第二产业,可分为重工业、轻工业等。产业还包括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个部门即第三产业,如商业、服务业、金融、教育、科技部门等。一般地说,产业结构就是指以上这些部门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互之间以及它们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构成的比例关系和有机联系。
产业结构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组成,并随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就是根据客观规律和实际变化了的情况,建立起物质资料生产各部门之间,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各部门之间以及它们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最优化的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大。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能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技术进步,能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必须注意正确处理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物质生产部门中的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工业中加工工业与原材料、能源等基础工业的关系;农业中农林牧渔各业的关系,粮食与经济作物的关系;正确处理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等。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必须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本国的社会经济和资源条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考虑国际环境和可利用的条件,既符合当前经济增长的需要,又有利于长期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产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在旧的经济体制下盲目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原材料生产长期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严重落后。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对产业结构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农业得到了加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有了新的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第三产业正在兴起,产业结构正日趋合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作为我国90年代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必须努力实现的关系全局的十项主要任务之一。
报告指出,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向,应当着力提高第一产业即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产量;继续发展第二产业,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兴起。报告还强调,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加快交通、通讯、能源、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开发与建设,这是当前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