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辽宁人民出版社《党的基本路线知识全书》第580页(1555字)
邓小平1987年6月29日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谈话的一部分,西藏自1951年和平解放后,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真正回到了中华民族团结平等的大家庭。
但西藏的分裂势力并未根除,国际上一些反共势力也常常借西藏问题对中国进行无端的攻击。1987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所谓关于中国在西藏侵犯人权的修正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此时,美国前总统卡特访华并参观访问西藏。
29日,卡特在同邓小平会见时介绍了他的西藏之行。
他说,看到了西藏在工农业、文教等方面取得的明显进展,也看到那里的信教者所享有的宗教自由。邓小平在这篇谈话中就西藏问题阐述了我们党的民族政策。
他首先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我们对各民族,包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并作为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
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就规定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建国前夕和1954年,又将这一内容分别载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条例和法规,使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得到保障。几十年来,我们党把民族平等的原则运用于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并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使他们能够平等参政。
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有几十个民族,少数民族只占总人口的6%,汉族占94%,但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行政机构中少数民族干部所占的比例大大超过6%。这说明,中国没有民族歧视的现象,我们党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
至于“文化大革命”使少数民族受到损害的情况,邓小平说,那时不仅损害了少数民族,受害最大的还是汉族,大多数老一辈革命家都被打倒。这种现象不能表明我们歧视少数民族。
帮助少数民族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民族问题上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因此,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建国后,我们党正是不断地实践这一宗旨,使许多民族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为缩小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差距做了大量的工作。
“拿西藏来说,中央决定,其他省市要分工负责帮助西藏搞一些建设项目,而且要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
邓小平认为,占全部国土60%左右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占总人口6%的少数民族,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造力。而汉族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但居住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40一50%。把汉族地区较好的技术条件同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结合起来,把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同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的战略方针,也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有效方法。
汉族人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应对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作更多的贡献。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在开发民族自治地方资源时,汉族大量进入民族地区帮助他们建设家园。如“西藏是人口很稀少的地区,地方大得很,单靠二百万藏族同胞去建设是不够的,汉人去帮助他们没有什么坏处。”事实证明,“目前西藏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西藏人民生活有了不小的改善”,因此,“如果以在西藏有多少汉人来判断中国的民族政策和西藏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邓小平认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看那个地区能否发展,如果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在那里的汉人多一点并不是坏事。“看待这样的问题要着重于实质,而不在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