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 灭亡 沦亡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天津人民出版社《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第476页(791字)
亡wáng325、380灭亡mièwáng325 沦亡lúnwáng
动词。
表示(国家、朝代、种族、民族等)由本来生存的状态变为不再存在。
“亡”用于书面语时往往有文言色彩,也很适用于口语;多同单音词搭配。
例如:“宋…还亡在蒙古的手里”(《唐弢杂文选》);“公元263年,魏司马昭遣钟会、邓艾取蜀,后主降,蜀亡”;“看到敌我强弱对比一个因素,从前就说‘抗战必亡’,现在又说‘再战必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实际上隋要利用的是他的名号,部众散亡,势力衰弱,利用起来更为方便些”(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册)。
“灭亡”含有“被别国或某种势力所消灭”的意味;使用范围较广,除用于国家、朝代、种族、民族等之外,还可以用于家庭、家族、团体组织、个人及其他种种社会现象。
例如:“战争的结果,灭亡的不会是中国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集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我如果还不把这错误改正,那么我自己除了跟着这个家庭灭亡以外,再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巴金:《春》);“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鲁迅:《伤逝》);“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鲁迅:《坟》);“从今天起,一切坏的东西都要灭亡”(欧阳山:《三家巷》)。
“沦亡”含有“没落,陷入失去存在的境地”的意味;一般只用于民族、国家;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在古代氏族观念极盛的时候,族与族之争,每致整族沦亡亦不惜”(《沫若文集》,第十二卷);“一九三九年,在日寇的铁蹄下,祖国处于沦亡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