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 暖和 温和 温煦 和煦 温 暖

书籍: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4 17:02:05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天津人民出版社《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第486页(1405字)

温暖wēnnuǎn 暖和nuǎnhuo 温和wēnhé486温煦wēnxù 和煦héxù 温wēn 暖nuǎn

形容词。

都表示温度不冷也不热。

“温暖”强调不冷,含有“温度使人感到舒适”的意味;多用于气候、阳光。例如:“隆冬的渭河平原,白日仍旧温暖如春”(柳青:《创业史》,第二部);“在华南,冬日里坐在户外,一边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一边读书,是很舒适的”。

“暖和”和“温和”都强调平和、和缓。“暖和”侧重于表示没有冷意,可用于气候或环境等。例如:“显然,天山以南的气候暖和多了”(碧野:《月亮湖》);“这么大的一所房子,走东到西的没有一块暖和的地方”(《曹禺选集》)。“温和”侧重于表示温度适人,只用于气候和风;当第二字“和”不重读而念轻声时,则只用于食品或物体的不冷不热,有口语色彩。例如:“五月初旬的晚上,耳山上的气候温和宜人”(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下册);“温和的海风轻轻地吹拂着,片片乌云在天际浮游着”(杨沫:《青春之歌》);“给你留的饭还温和呢,快吃吧”;“被窝里还有点温和,人恐怕起来没多久”。

“温煦”和“温暖”意思一致;只用于书面文艺作品,有文艺风格色彩和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多同“阳光”或“春风”搭配。

例如:“在温煦的阳光之下,田野里东一片,西一片,都是菜园”(秦牧:《花城》);“一个春天的早晨,大清河的两岸,低垂的柳丝荡漾在温煦的春风中”(杨沫:《红红的山丹花》)。

“和煦”和“暖和”意思一致;用于文艺性的文字,有文艺风格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一般只用来形容阳光或风。例如:“北京爽气宜人的秋天,和煦的阳光,格外使人心情舒畅”(《人民日报》,1979.1.8);“天气晴朗,和煦的东风吹着,灿烂的樱花晃着我们的眼睛”(冰心:《樱花赞》)。

“温”强调没到热的程度;多用于水、室内空气、身体局部等,只同单音词搭配组合。例如:“莲蓬管头里的温水,喷沐在我的头上,粘乎乎的血液全冲了下去”(冰心:《分》);“求知欲十分旺盛的中学生连忙起身了,不久端来一大碗温茶,双手敬给老倌子”(《周立波文集》);“进入室内,温气暖人,毛衣也可以脱下不穿了”。

“暖”和“温暖”意思一致,使用范围却比“温暖”广,可用于气候、阳光、风、水、衣、被、室内空间等;多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例如:“到了清明,天气就暖了”“珠江江上吹来的暖风,清新的香蕉气息……使人深深地感到亲切可爱”(陈残云:《珠江岸边》);“外面很黑,风很大,但是春天的风吹到脸上是暖的”(孙犁:《白洋淀纪事》);“一年忙到头,为了吃与穿,吃又吃不饱,穿又穿不暖”(《艾青选集》);“他的大手大脚在这小而暖的屋中活动着,象小木笼里一只大子”(老舍:《骆驼祥子》)

“温和”在表示“性情、态度或言语不粗暴严厉,使人感到和气、亲切”的意义时(如说:“父亲的脸上浮起了温和的微笑”),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

分享到: